香港浸會大學國際學院中文組於2011-2020年獲邀在《文匯報》開闢《中文視野》專欄,撰寫與中國語言、文學、思想及文化有關的學術文章,以饗讀者。文章內容深入淺出,題材源於古代經典,也來自當代生活,信手拈來,宜古宜今,旨在啟發智慧,開拓視野,提倡人文精神。

中文組全體老師衷心希望文章可以點染中國文化的過去、現在和未來,引發思考,打開讀者心中的一片天空。

摸牌之前小心摸排

全球各地爆發新冠肺炎。近月在內地新聞中常聽到「摸排」一詞,說有市民在疫情期間聚賭,遭公安摸排搗破,淨化了社會風氣。有香港朋友說,這標題乍看之下,令他摸不着頭腦。原來此「摸排」非彼「摸牌」,也不是寫錯字或生造的詞,只是香港人對這個詞彙較陌生,容易誤會為打牌(打麻將)時提示下家拿牌的「摸牌」動作;其實,「摸排」是內地常用新聞用語,有逐個摸清底細或逐一核對查實之意,所以大家日後「摸牌」時,要先留意公安有沒有「摸排」了。

參考字形非正字異體不是錯別字

因為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書寫習慣,印刷也有機會使用不同的字體,不便教學,《常用字字形表》(下稱《字形表》)的出版,乃依據專家的研究結果而訂,旨在減少學界在字形教學上的分歧,「提高語文教學的素質,減少學生學習上的困擾。」

從甲骨到行書演變由繁至簡

文字為人類文明的產物,字體則是文字符號的體式。不論中外文化,當中的文字皆經歷了不少演變,才成為今天成熟的體系。以中國漢字為例,漢字的字體演變,主要經歷了甲骨文、金文、小篆、隸書、草書、楷書及行書等幾個發展階段。字體的演變一般是緩慢和漸進的,新字體出現不代表舊的就要廢除,而是要經過一段新舊並存的時間,才由新體代替舊體。可是這不代表舊體就此消滅,只是並不在社會通行而已。就像今天,我們仍很容易見到使用小篆的圖章及書法作品。

文學理論中的「後」思考

文學理論中的「後」思考,批判大眾認同的文化觀念,質疑主流意識形態的「常識」。例如,殖民主義一直向被殖民者灌輸宗主國的價值觀和思考模式,透過優越感和同化手段令他們日益疏離自身的本土文化,以致殖民者退去後,被殖民者在政經文化各方面的發展,仍受西方約定俗成的文化思想和傳統價值體系所影響。值得注意的是,當西方這套經營模式移植到東方時,兩者在現實執行、持續運作、大眾認受等各個層面上,必然有所落差,甚至產生許多矛盾(諸如民族意識、歷史尋根、本土性等)。

「後」理論提質疑反思

這學期教「當代文學理論與中國文學」,發現同學最容易混淆的,就是文學理論中的「後」思考。其實,後結構、後殖民、後設等理論中的「後」,皆不只是簡單地指向先後次序的「後」,而是對前一個相關理論的反思、質疑,甚至顛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