要知道自己身在局中  同理心的思考(三之二)

要知道自己身在局中

台灣小學教科書上有一則我們耳熟能詳的寓言故事──父子騎驢。說父子要到市場把驢子賣掉,婦女看到他們仨,就說父子不騎驢子走路,真愚蠢!父親聽後著兒子騎在驢子上。及後遇到老人家,老人家批評兒子獨自坐在驢子上不孝,父親聽後就自己坐上去,兒子下來。一會兒,父子遇到一群婦女和小孩,他們覺得只讓兒子走路很累很辛苦,父親就又把兒子拉到驢上去一起坐。到市場了,有人覺得驢子可憐要承受兩人的重量,父親竟跟兒子合力抬起被捆綁著的驢子走進市場。此時,眾人皆笑,兩父子狼狽非常,在混亂中驢子掙扎跳到河裡去。

如果我們是寓言中的父親,面對婦人、老人、婦人和小孩、其他人的不同言論,我們應如何自處?父子之狼狽,全因依仗他人的言論,缺乏對自己的審視,和思考自身的條件,只跟著他人的鼻子走,最後一敗塗地。這個道理易懂,可是身在局中,往往當局者迷,況且社會實情比寓言故事所虛擬的世界更為複雜。我們知道獵人製作捕獵的機關,不會告誡動物小心走路。作為寓言中的父親,面對如斯的言論,要時刻警覺,走出著色的迷陣。

走出著色要反躬自省

《莊子.山木》篇有個故事說莊子一天到園圃閑逛,見大鳥飛來,踫到自己的額頭後,停在栗樹上。莊子見這隻大鳥雙翼舒展足有七尺寬,眼睛很大卻看不清東西,想伺機捕捉牠,於是手執石頭準備行動。這時,莊子只見大鳥定晴看著前面的螳螂,螳螂因為想獵食蟬而忘卻了身後,而蟬因為藏身在樹葉之間以為一切安全,卻忘了後面的螳螂。再回頭看大鳥,大鳥以為有機可乘卻又忘了自己身處險境。莊子看到此情此景,反而放下石頭,急忙離開,這時園圃的農夫原來一早留意莊子的一舉一動,更斥責莊子在園圃執石捕鳥的行為,害得莊子三天不敢出門。

站得高,看得遠。莊子能反思自己的處境,掌握規律的所在,跳出既定的思路,不順從世俗,反思問題的根本,那就是螳螂捕蟬,黃雀在後的真正含意。比較父子騎驢的父親和螳螂捕蟬的莊子,父親是當局者,莊子則是由局內走向局外的人。在局內轉到局外,盱衡全局正是同理心的思考方式。這種思考方式又怎樣應用到分析《愛之船》的事情上呢?

《愛之船》各個英文字母所代表的意思分別是:Home、Business、Sex、Love和Moral。排列的先後反映了參與遊戲者的價值觀,解說排列的方式,更反映了參與者的運思方向。例如放L在最先的,可能就是重情的人;放H在最先的,可能較重家庭,如此類推。既然是遊戲,結果準確與否就有待參與者的詮釋。不過,這個遊戲重要之處在於各個參與者能互相比對,認識他人的觀點之餘,也了解自己的思想立場。在立場與立場的辨識和比較之中,認清他人與自己思考方向之不同,從而看到更廣闊的天空。參與排序,提出論據,了解自己與他人的立場,拓展思維的空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