說起中國內地流行語,就如香港的“潮語”一樣,很多朋友會望洋興歎,局外人是很難跟得上的。就好像我去年回中國內地和朋友聊天時,經常會聽到“真是太給力了!”這樣的說法。如果不跟上潮流,你會發現自己完全聽不明白他在說什麽。
“給力”(拼音為gěi lì)一詞到底是如何流行起來的呢?我用三部曲來介紹:
一:詞語本來的出處
“給力”在多種方言中有不同的解釋。中國北方的土話中,“給力”表示給勁、帶勁的意思;“不給力”類似北方方言“不得勁”,表示很沒勁兒,沒啥意思。莆田方言中“給力”是勤快的意思;淮北方言中“給力”具有加油的意思;最後一種說法是由閩南話演變過來,解釋為很精彩、很棒。
二:被眾人認知
有媒體考證,“給力”一詞被大眾認知,最早源於2010年5月由中國學生上傳網絡的一段日本搞笑動畫片《西遊記:旅程的終點》的中文版配音。畫面一開始,師徒歷經磨難到達天竺後,卻發現所謂的天竺只有面小旗子,上面寫著“天竺”二字。悟空不禁抱怨地說:“這就是天竺嗎?不給力啊老濕!” 這裏的“不給力”就是說天竺不怎麼樣啊,與預想的目標相差很遠的意思。此後,無心插柳柳成蔭,與“不給力”相對應的“給力”一詞,在網絡上得到了網民的熱捧。
三:“給力”火爆走紅
“給力”一詞是在2010年世界盃期間開始盛行,被中國網民用作討論球隊表現時,廣泛使用的一個新詞彙。例如:“德國隊太給力了!”此後,同年11月10號,“給力”一詞登上官方報章《》的頭版頭條。當日發行的《人民日報》在頭版刊登文章《江蘇給力“文化強省”》,使“給力”一詞迅速火爆走紅,之後也被選入2010年十大網絡流行語。
“給力”的流行,其實屬於普通話口語和日語的混合產物。所謂“不給力”就是形容和自己預想的目標相差甚遠,而“給力”則是有幫助、有作用、給面子的意思。其意義後來被延伸,作為形容詞類似普通話“牛”、“很棒”、“很酷”的意思,常作感歎詞。例如:“這比賽真無聊,不給力啊!”;“這部電影真精彩,實在太給力了!”其含義有點類似我們廣東話中的“到肉”。而隨著“給力”被網民用得越來越頻繁,也可作為動詞使用。解釋為“給予力量”或“加油”的意思。例如:“大家要給力啊!”;“要給力啊,以後全靠你了。”
不知道看完“給力”這個中國內地流行詞語的介紹之後,你的“潮語”是不是開始變得“給力”了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