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時候想了解一個詞語在一個段落裡的意義,我們往往會翻查辭書,然後把所找到的意義,放到段落上去,看看詞語跟文理是否互通,推敲比對才確認詞語的意義。但是,中國思想裡有些詞語並不能在一般辭書中找到實義,因為有些專門術語要在該思想體系的語境(context)之中方可理解。例如「色即是空」,「色」和「空」都有特定的意思和理解方式,背後更包含整個思想體系。離開語境來理解,或以類近的思想去解釋,那只是格義而已。甚麼是「格義」?
格義概念 求同存異
格義是中國早期佛教思想的概念,說僧人利用中國傳統的思想,解說印度傳來的佛教經典。格義的本義是推敲及研究事物意義的意思,放在佛教思想的脈絡之下則指 以其他思想概念來理解佛教思想的概念。它的操作方式是以A的概念來理解B的概念,或以A的思想來說明B的思想。例如,用老子和莊子的「無」對應般若的 「空」,以「無」來說明「空」,以老莊思想來理解佛教思想。這樣的話,佛教思想就有著老莊的影子。
未能求真 為人詬病
佛教經典自印度傳來,為了傳播的方便,運用中國已有的思想文化去認識異地文化其實是可以理解的。特別是當兩地文化相遇,為了有效溝通,盡量找對方跟自己相 似的地方,建立共同基礎,是溝通融和,求同存異的一個必然過程。可是這種比配的方式在學術討論上其實沒有多大的立足餘地,因為學術討論重在求真,錯誤的理 解只會被揚棄。格義的方式,當時已被佛門中人所詬病,認為是不能理解思想要義的方法。不用格義,可改用語境思考(contextual thinking)。
瓶中鵝案 官員悟理
瓶中鵝是一則知名的禪公案:說有個官員問南泉禪師,有人在瓶子裡飼養鵝,鵝漸漸長大,出不了瓶子,如果不把瓶子打破,不傷害那鵝,如何可把鵝弄出來?禪師聽後,突然叫一聲官員的名字,官員應了一下,南泉就說:出來了!官員自此得到解悟,禮拜禪師而去。
正視自我 擺脫牢籠
為甚麼叫一聲名字,那官員應了,他自此就得到開解?剛才不是在思考怎樣把瓶中鵝放出來的問題嗎?怎麼叫了一聲就解決了呢?又如何理解「出來了」的意思呢? 鵝在瓶中長大,不破瓶、不傷鵝而取出鵝按常識是不可能的,那跟創造一碗吃不完的飯、一本看不完的書一樣,沒有多大的認知意義。語境思考的重點在以「環境/ 背景/場景」、「角色/人物/參與者」及「活動」3個方面去理解事物。理解瓶中鵝,一樣可從這3個方面著手:第一,佛教以至禪思想的背景(去執解脫);第 二,官員(迷)及禪師(悟)的角色;第三,不傷鵝而取鵝(知性糾纏)及出來了(真面目)。糾纏於知性分析無助在宗教上的覺悟,禪師大喝一聲正教人回歸自 己,正視自己的主體性,當下還我本來的真面目。不在禪的脈絡下理解,鵝只會永遠困在瓶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