立春是二十四節氣之一。司馬遷《史記‧天官書》云:「立春日,四時之始也。」可知立春正代表了春天的來臨,是一年之始。《逸周書‧時訓》又云:「立春之日,東風解凍;又五日,蟄蟲始振;又五日,魚上冰。」東風重回大地,不但喚醒了藏在泥土中過冬的蟲豸,更融化了冰雪,讓魚兒可以在春水中暢游,到處一片生機盎然。春天是美好的,代表了新生,充滿了活力和希望。這是我們對春天普遍的認識。最近在課堂上跟學生提到了傳統文人的傷春之愁,他們很難理解,春天既是萬象更新,百花盛放,為什麼文人還會傷春?到底有什麼好感傷的呢?他們不知道,不管多美好的事物,在詩人詞人的眼裡,都可以看出不一樣的風景。
春暖花開,繁花滿枝的景象固然讓人欣喜,只是春天豈會長留,再美的花也有凋零的時候,暮春時節,殘紅遍地之象遂使人惆悵不已。所以辛棄疾曾賦詞云:「更能消幾番風雨,匆匆春又歸去。惜春長恨花開早,何況落紅無數。春且住。見說道、天涯芳草迷歸路。怨春不語。」風雨無情,催送春歸,短短數語,已表現了詞人惜春、留春、怨春之情。
春天象徵美好,然而美好的東西總是短暫的,面對美好事物的逝去,也就容易牽動文人敏銳、善感的心靈。相較於辛棄疾的怨春,晏殊更多地表現出對春逝無可挽回的惆悵。〈浣溪沙〉詞云:「無可奈何花落去,似曾相識燕歸來」。春去花落是自然現象,不以人的意志而停留,晏殊雖貴為宰相,還是不能影響自然界的法則。這裡表達了詞人對於時光、美好事物流逝的感嘆。有些人會奇怪,花落雖讓人感傷,但是春天還會再來,花也有再盛開的時候,四時更替,周而復始,何必執著於眼前的衰敗之象?不錯,明年春天再來之時,花還是會再開的。只是那時候的花已不是眼前之花了。就如燕子每年也會歸來,它們也只是相似而已,不一定就是去年曾經飛來過的燕子。即使是去年曾來過的燕子,也未必能看到去年之人了。想到這裡,還能不感傷嗎?
都市人生活忙碌,腳步匆匆,有時連花開也不曾注意到,更毋論因眾芳蕪穢而感傷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