談「意」說「象」

文藝創作有一種手法,稱作「意象」,字面上看起來有點朦朧費解,然而卻是極簡單易明的:將一種物件(象)賦予情感、情緒(意),便成一個「意象」。舉例來說,玫瑰是一物件,當「玫瑰」一詞出現於一首詩中,它可能含有「危險」、「浪漫」、「愛情」等等意思,這樣一來,玫瑰便不純然是一物件了,而是一種「意象」,帶著作者賦予的特定情感。中國古典詩詞中,意象運用的例子多不勝數,其中一個非常突出的意象,可說是「月亮」。「月亮」是一星體、自然物象,本沒有任何情緒情感而言,但詩人望著它,產生許多聯想,進而賦予所思所感,而這所思所感,在許多古典詩詞中所呈現出來的,是「思念」、「思鄉」。

課堂上每請學生舉一首古詩,他們大多讀出李白的〈靜夜思〉,少有例外。這首短短四句、二十字的小詩,可能是當今大多數青年人最為熟悉的一首古代詩歌了。這首詩說的便是月亮,說的便是思鄉。詩句淺白、詩意容易理解,這裏不提。提另一首,也是唐朝人寫的,詩題便叫作「望月懷遠」,作者是張九齡。詩也不甚長,五言律:「海上生明月,天涯共此時。情人怨遙夜,竟夕起相思。滅燭憐光滿,披衣覺露滋。不堪盈手贈,還寢夢佳期。」詩的首兩句點出兩人相隔遙遠,但因為可以望著天上同一個月亮,便產生一種同在感。接著六句寫的是相思的情態,寫得婉轉動人。

中國古典詩詞中的月亮,除了帶著思鄉、思念的色彩,還有另一種也頗突出的面貌:引發詩人對於宇宙、人生的思考。此中有兩首,是筆者極為愛好的。其一是張若虛(唐)的〈春江花月夜〉,其二是李白的〈把酒問月〉。〈春江花月夜〉屬樂府舊題,但也可以歸入「七言古詩」,詩頗長,共36句。詩中有四句是這樣的:「江畔何人初見月﹖江月何年初照人﹖人生代代無窮已,江月年年只相似。」詩人看著月亮,他想到的是:在這江邊,是誰第一個看到月亮的呢﹖再推想一層,這月亮,到底從甚麼時候開始照著人間呢——這裏思考的是關於「起源」的問題:宇宙何時存在﹖而人,又何時開始存活於宇宙﹖接著兩句,轉入一層對比:人生更替,月亮恒在——從而慨嘆生命之短暫、人壽之有盡。

很有趣,李白的〈把酒問月〉詩中,也有同樣的思考和慨嘆:「今人不見古時月,今月曾經照古人。古人今人若流水,共看明月皆如此。」天上那個月亮,從來都只是同一個,它遍照世世代代的人,但每一個人,看到月亮的時間卻只有他短短數十年的一生﹗

世間萬物,與人同在,我們觀照事物,把它們一一染上我們的情感、我們的思考,我們因此與萬物產生聯繫。不管對照之下,人顯得微小或壯大,有了聯繫,彼此之間便有了一種親切意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