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國語文的感情

「每逢學期尾,我除了忙於日常教學、批改作業外,就是跟學生會面。同學們在準備習作、論文與報告時遇上疑問,都會把握每一個機會向老師提問:在課室外、升降機裏、走廊上,甚至食堂排隊買東西吃時,我隨時都會遇到「問題學生」。曾經不只一次,同學們一見到我就心急地說:「曾老師,你幾點得閒,我想見你。」我頓時感到有點疙瘩,之後就回應說:「好的,就約XX時在辦公室見面吧﹗」「我想見你」這句話語態直率,清楚表達要求,在日常生活,如朋輩、親人、情侶之間的對話中常見。然而,在上述師生對話的語境中,學生求教於老師,如果用「我想見你」便不太禮貌,甚至令人感到像是上司有事要吩咐下屬說:「xxx我想見你,你到我辦公室來﹗」

又有一次,學生們約我吃午飯,到了飯堂就致電給我說:「老師,我們幾位到了。」一分鐘後,我見到他們就打趣跟他們說:「幾位先生,久候了﹗」他們聽了之後顯得有點尷尬,相覷而笑。我隨後解釋說:「位」是對別人的尊稱,例如「這位先生」、「兩位教授」。自稱一般用「個」,例如「我們幾個學生」。因此,我們不會聽到警察說:「這位殺人兇手」;或者頒獎禮的主持人說:「請三個得獎者上台領獎」等。

以上例子帶出有關中國語文感情色彩的問題。其實,中國文字蘊含深厚的傳統文化,以上例子便體現出中國文化中對別人尊敬,對自己謙卑的傳統美德。這種情況在日常生活中常見,同學們若稍不留意,不但會失禮人前,有時甚至會貽笑大方。數年前,台灣前總統陳水扁先生到沙灘跟義工們執拾垃圾,清潔海灣。他事後在訪問中讚揚義工們對台灣的貢獻真是「罄竹難書」﹗「罄竹難書」表面意思是:有太多東西要寫,花光竹簡(古人的書寫工具,猶如現今的紙張)都寫不完。然而,「罄竹難書」實有特別的感情色彩,帶有貶義,其典故出於《呂氏春秋》:「有狼入於國,有人自天降,市有舞鴟,國有行飛,馬有生角,雄雞五足……此皆亂國之所生也,不能勝數,盡荊、越之竹,猶不能書。」意指當國家有危難時,不同的天災異象會不斷出現,即使用盡荊、越之竹亦不能盡錄。後世多以「罄竹難書」形容十惡不赦之人,指其罪行多得寫不完。因此,這不宜用來形容貢獻良多的義工們。這就是沒有留意中國語文感情色彩之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