倉頡、速成等中文輸入法,真的為現代人的文書工作,帶來很大的便利,可是也帶來另一個影響:我們更容易執筆忘字。上述兩種中文輸入法都是將漢字的結構分成字首、字身,再取當中的頭尾碼另行組字。使用中文輸入法久了,有時或許會忘記一些多筆劃字的精確寫法;甚或忘記那個字應怎樣寫時,便打開電腦,在文書檔案中輸入頭尾碼,再在清單中尋找所需要的用字。相信這些,都是不少現今都市人曾有的書寫經驗,也證明我們越來越倚賴電腦輸入法,可是我們有沒有想過一個問題,電腦所提供的字形都是全對的嗎?與傳統的書寫字形,真的毫無分別?
還記得有一次批改學生的課業,看見學生將「者」寫成「者」,於是便指出當中之誤。可是學生的回應卻令我深省:用電腦輸入法,也是這個「者」呀﹗手寫為何不能用這個「者」?我看的所有刊物,都是用這個「者」啊﹗是的,若我們細看現今的刊物,當中的「者」十居其九寫成「者」,因為現在差不多所有刊物都由電腦排版刊印。在眾多「佐證」中,我們如何說服學生,當為「者」而非「者」?電腦字形為什麼會多出這一點來呢?
若我們查看《國語辭典》,可知「者」的部首為「老」,總筆劃為8。很明顯,這一點真的是多了出來的,否則,總筆劃當為9,而非8。「者」的倉頡碼也是「十大日」,而非「十大日戈」。那麼,難道真的是所有刊物、電腦都用錯了字?這個問題不好說明,因為這不是錯別字的問題,而是新舊字形的問題。
印刷術發明之後,主要採用宋體為印刷字體,但由於社會的發展變化,手寫體和印刷體日漸產生差別。為了消除印刷體與手寫體之間的字形差異,中國大陸於1965年出版《印刷通用漢字字形表》,規定了印刷字形的標準,在表中的規範字形俗稱為新字形,之前通用的字形則稱為舊字形。「者」便是最後選用的規範字形,而於《香港常用字字表》中,亦清楚說明:「者」字共八筆,「耂」下無點。
那麼電腦所採用的字形為什麼並不是新的規範字?究其原因,是由於負責訂定及推廣共用中文界面的諮詢委員會,並非考究字形標準的學術組織,其專業在於制定業界的編碼標準,而非字形標準。由是這般,雖然中文輸入法為人們帶來便利,但也使人們對香港字形標準的認知產生混淆,對中文教學造成負面影響。
科技為人們的生活帶來便利,可是若我們只盲目跟從,不懂分析,便會迷失其中。語文學習並沒有速成班,我們還是打穩基礎,好古一番,一切從字書學起吧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