反常合道

「反常合道在中國思想裡是頗常見的思維模式。“反常合道”一語本來出自中國文學批評,北宋惠洪著有《冷齋夜話》論述詩歌的書,記載了蘇軾點評柳宗元詩說過的“詩以奇趣為宗,反常合道為趣”一語。“反常合道”是個具有相成關係的詞語組合:“反常”指違反常規;“合道”指合乎常道。相成的關係表現在:要違反常規才能合乎常道。如此看來前後兩個詞語就有點矛盾,不依常規反而合理,那是什麼道理?

漢代《列女傳》記載了魯國黔婁先生及其妻子的故事:話說黔婁先生去世,妻子獨自主持喪事,曾子等人到訪弔唁。曾子看到黔婁先生的遺體身上蓋了布被,由於長度不足,蓋得頭來,腳露了出來;蓋得腳來,頭又露了出來。曾子提議讓布斜放在黔婁先生身上,那就頭與腳都可以給蓋著。可是黔婁先生的妻子卻認為斜被不及正被,正被雖有不足,但是黔婁先生生前恪守正道,不走歪邪,斜被有違丈夫生前恪守正道之意。曾子想以斜被來解決布被長度不足,令遺體得不到尊重的問題。從曾子看來,把布斜放,長度覆蓋面較廣,頭和腳都可以蓋起來,那是常理,且合乎常道。從黔婁妻看來,正放布被才合乎常理,才合乎常道,因為正放布被代表正直不阿,正放布被代表黔婁先生的精神。如此看來,違反常規,原來才合乎常道。

「曾子不得要領,又問黔婁妻,先生的諡是什麼。諡是對死者生平事跡的一個概括。黔婁妻說以“康”為諡。曾子聽後認為黔婁先生生前窮困無衣,死後又無酒肉,生前不得其美,死後不得其榮,以“康”為諡,好像不合適。黔婁妻解釋,黔婁先生推辭相國一職,是尊貴有餘;後來又不要君主的賜粟,是富裕有餘。先生淡薄於權位與名利,求仁得仁,求義得義,以康為諡,最為合適。曾子認為權位、名位和衣食最為重要,是人生之美,如果生前不能獲取,死後喪葬也要擁有一份光榮。黔婁妻卻認為君主已經把富和貴賦與自己的丈夫,只是自己的丈夫不需要這些虛榮,自己的丈夫不求豐美,安貧樂道。以康為諡,“康”是心靈上的安樂,更是道德情操上的安樂。

人要追尋什麼?是汲汲營求權位與貨財之利?還是安於仁義,高風亮節?儒者自是會選擇後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