偶讀現當代文學(下)

余華《古典愛情》

不少人把小說視為消閒讀物。但對當代作家余華來說,他所寫的《古典愛情》,其用意絕不止於此。作品所交代的,是一個以顛覆為主要目的的愛情故事:以男主角柳生意欲考取功名為始,起初還記得這是父母的期待,後來在赴京路上偶遇富家小姐惠,便把雙親的心願忘記得一乾二淨;試後名落孫山,柳生回到昔日熱鬧的城鎮,驚覺人事全非,且有人肉買賣的事情。小姐淪為供人食用的商品,柳生強行贖回重創的小姐,繼而為其安葬,最後因偷看埋在地下、正值重生過程的小姐,最後落得孤單收場。作者苦心鋪陳,為的是要讀者從荒誕的戲碼,引發我們重新檢視小兒小女的面貌──愛情故事,一般給人的印象是浪漫唯美,而作品所展現的,卻是讓小姐在柳生面前,展現肢體被砍掉的血腥殘暴。再者,余華存心打破大團圓結局的「規律」,故事結束的一幕,是在提醒讀,愛情不一定是朝暮廝守的。作品除了透過內容,傳遞作者鼓動逆流的意圖,還以「古典」來替故事命名,致力一洗才子佳人的刻板形象,為讀者帶來別開生面的寫作情景。

偶讀現當代文學(上)

由於本港中學課程沿襲殖民教育的編制,把語文及文學分家,以致「中國文學」對莘莘學子來說,變成一個術語,有種似乎難以企及的錯覺。其實,文學二字並非遙不可及,特別是以白話文寫成的現當代作品。筆者嘗試列舉新詩、小說、散文作品各一,簡略說明作家運用了幾種不同的體裁,以表現個人對歷史事件的感覺、展現反傳統的寫作手法及書寫眼前的時代變化。

涼友招清風

近日氣溫高達三十多度,走在街上,熱得令人頭昏腦脹。隨手在街邊買了一把「袖珍」電風扇,塑膠手柄上印了多啦A夢的樣子。電風扇啟動後,涼風不至,一股馬達燒焦味卻撲面而來。霎時,尋找摺疊扇的願望油然而生。不過,要買到一把古雅的摺疊扇可謂難矣。在香港街邊可以買到的摺疊扇,其扇骨和扇面一般都是塑膠合成物,真是索然無味。

古人的行第稱

中國人皆有名字。今人名字結合,其實名與字是不同的,清代以前,人們有名有字。《禮記‧檀弓上》云:「幼名,冠字。」孔穎達解釋說:「始生三月而加名……年二十,有為人父之道,朋友等類不可復呼其名,故冠而加字。」嬰孩出生後三月取名,二十歲行加冠禮(表示成年)後取字。中學課程有一篇〈岳飛之少年時代〉的課文,開首即曰:「岳飛,字鵬舉,相州湯陰人也。生時,有大禽若鵠,飛鳴室上,因以為名。」飛為其父母所改,是名;而鵬舉則是岳飛成年後所取的字。名與字之間,字義相關,一般而言平輩之間,只以字稱呼,只有長輩對晚輩,尊者對卑者才可直稱其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