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氣溫高達三十多度,走在街上,熱得令人頭昏腦脹。隨手在街邊買了一把「袖珍」電風扇,塑膠手柄上印了多啦A夢的樣子。電風扇啟動後,涼風不至,一股馬達燒焦味卻撲面而來。霎時,尋找摺疊扇的願望油然而生。不過,要買到一把古雅的摺疊扇可謂難矣。在香港街邊可以買到的摺疊扇,其扇骨和扇面一般都是塑膠合成物,真是索然無味。
宋代以前,團扇甚為流行。白居易曾言:「盛夏不銷雪,終年無盡風。引秋生手裡,藏月入懷中。」文人的想像力真豐富——把搖扇的動作比擬為引秋氣入手中;又因團扇乃圓形,狀如明月,把扇子放進衣袖裡就如把明月放入懷中。文人稱扇為「懷袖雅物」,扇於此又添了幾分興味。然而,扇作為普羅大眾在炎夏必備之物,我更愛它的別稱「涼友」。
團扇除了是日常用品外,也是古代婚禮的必需品。女子於婚禮前要以扇遮面,禮成後把扇移開,稱「却扇」。李商隱為董秀才寫了這首却扇詩:「莫將畫扇出帷來,遮掩春山滯上才。若道團圓是明月,此中須放桂花開。」詩先寫新婦容色鮮艷如春山,後取團扇之形喻董秀才與新婦的圓滿婚姻。詩末的「開」字,既點明却扇的動作,又暗指新婦之美艷如月中盛開之桂花。
宋代以後,輕巧而且便於携帶的摺疊扇取代團扇成為宮廷、坊間流行之物。學界普遍認為摺疊扇於宋端拱元年(988)由日本傳入中國。中國文人一向講究雅致的生活,他們對於制扇的方式也有一定的要求。據明代文震亨的《長物志》,扇骨以白竹、棕竹為佳,扇墜則以沉香為尚。至於扇面書畫之作更需小心,因為畫作的構圖和取材反映一個人的生活品味,大概表現山林逸趣的扇面是文人最為喜愛的類別吧!
中國的扇文化已有幾千年的歷史。可惜的是,我們在香港找不到制扇的店舖,持扇者更加寥若晨星。反觀在日本,每到夏季,無論是百年老店京扇堂、百貨公司連鎖店都堆滿各式各樣的摺疊扇,街上不論老的嫩的都各執一把,招來清風,洗去悶熱。諸君下次東渡日本時,不妨買一把清雅別緻的「涼友」,以承傳統之美。不過,還是不要拿彼邦街上派發的「團扇」,免得替商家做人肉廣告版啊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