偶讀現當代文學(上)

由於本港中學課程沿襲殖民教育的編制,把語文及文學分家,以致「中國文學」對莘莘學子來說,變成一個術語,有種似乎難以企及的錯覺。其實,文學二字並非遙不可及,特別是以白話文寫成的現當代作品。筆者嘗試列舉新詩、小說、散文作品各一,簡略說明作家運用了幾種不同的體裁,以表現個人對歷史事件的感覺、展現反傳統的寫作手法及書寫眼前的時代變化。

洛夫《石室之死亡》

當代詩人洛夫在1959至1964年間寫下合共六十四節的長詩《石室之死亡》,當時作者對發生於1958年間的兩岸砲戰感受很深,詩裡的局部描寫如下:

以上三行節選自詩作的第一節。詩人於一九五九年於金門任新聞連絡官,並在太武山武揚坑道內辦公,那時應是正值八二三砲戰後的「單打雙不打」階段。短短三行引文,表現了詩人對戰爭的觀察──先說「黑色支流」,意謂砲彈造成殘酷的流血場面:黑色、咆哮二詞,可以想像成軀體遭受砲彈射擊的景象,讓人聯想到血流以至凝固,由鮮紅、暗紅,最後轉至幾近黑色的殘酷無情。咆哮像是心有不甘的吶喊,控訴戰爭的無理。身在外島、駐紮在坑道裡的洛夫,曾表示自己經常失眠;當時,隔天對岸便有可能向金門投導彈、如此狀況,作為以「怔住」、「即鑿成」這樣的字眼,為詩歌增加了防不勝防的惶恐感和緊張氣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