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咆哮」一詞大家都聽過,但「咆哮體」又是甚麼呢?這就得說到從去年開始風靡內地的新興網絡詞語「傷不起」、「有木有」和「尼瑪」,這些詞紅的程度絕對不亞於當年的「給力」,不僅廣泛應用在網絡上,更成為人們生活用語的一部分。
Month: 九月 2012
意在言外
「言外之意」、「意在言外」是中國古代文學評論的重要概念。這個觀念是從先秦的哲學著作而來,如《周易.繫辭》中有「言不盡意,書不盡言」之語,意即語言及文字均無法把一個人想要表達的意思,百分百地表達出來。像《莊子.秋水》篇亦有「可以言論者,物之粗也;可以意致者,物之精也。言之所不能論,意之所不能察致者,不期精粗焉」的觀點,認為語言文字,一般只能表現事物之大概;當中最精妙的意思,往往無法用語言適切表達出來。
「一點」分界 承前接後
近年來,經常看到電影、書籍、講座、論文等標題都慣用一個標點符號─「.」,如電影《愛.回家》、書名《我們.燦爛》,甚至樓盤名「譽.港灣」等。這個「.」究竟是甚麼標點?
「兩行」思考 不取立場
道家思想的興起源於人心動盪不穩之時。對事情太多批評,是非不休,造成紛爭,正常的工作無法達成,人心不能安定下來,只活在爭辯逞強之中。道家曾經提出「兩行」的概念,教人以兩行的思考方式消除是非毀譽的紛爭,安住於自然閒靜的境地。後繼者列子,用了杞人憂天的故事,把這個兩行道理實踐出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