賞李義山《即日》

李商隱(公元813-約858年),字義山,號玉谿生。為晚唐最具成就的詩人之一,其詩與杜牧齊名。後世把他們與盛唐時期的李白、杜甫相提並論,稱為「小李杜」。他的詩歌,多為含蓄而不直露,詩文往往包含斷斷續續的意象,頗有現代朦朧詩的味道。

李商隱本有濟世之懷,卻不幸捲入「牛李黨爭」的漩渦,終其一生未能施展抱負。他的文字表現了纖細而憂傷的情感,即使春色盎然,在詩人眼中,也成了寂寥且落寞的畫面:

《即日》

一歲林花即日休,江間亭下悵淹留。

重吟細把真無奈,已落猶開未放愁。

山色正來銜小苑,春陰只欲傍高樓。

金鞍忽散銀壺漏,更醉誰家白玉鉤。

「一歲」之長與「一日」之短

「一歲林花即日休」,開篇點明春天的終結。「一歲」之長跟「即日」之短形成時間上的對比:在一瞬間即要結束經歷一載的生命、美好之景行將歸零,如此情境,令晚春更形感傷。「江間亭下悵淹留」,詩人在江間亭下,感到無所適從、惆悵徘徊,不知如何安頓自己才好。「淹留」是長時間停留之意,意謂詩人在傷春的同時,未忘惜春,隱隱對眼前之景懷有希望和期待,細微刻畫了心中的矛盾。

人之「無奈」與花之「放愁」

「重吟細把」所表現的,是詩人在亭下反覆低吟、嘀嘀咕咕、心事重重的樣子,同時把手裡的花枝把玩品味,透過外物以抒發情緒,似是一種不忍捨棄花落的眷戀。「真無奈」彷彿道出世事無法重來、人生不由自主的感慨。「已落猶開」展示了交疊的畫面:既見還在綻放,亦有散落飄零的林花;而「未放愁」則是在說:這些猶開之花,恰似未放之愁,未能懂得詩人的愁緒。

「金鞍」四散與人無所依

除了近景,詩人當未忽略遠處:青綠的山色,沿著坡度接續小苑,而暮春的陰暗雲層,剛好靠倚著高樓邊上。詩人透過「只欲」二字,為「春陰」添上人性的描述,訴說其只想接近高處,像是有意表達詩人對自身際遇的體會。

詩歌的最後一聯,流露出熱鬧過後的悵惘:表面寫遊人一下子四散,借「金鞍」表示富貴人家,於玩樂過後匆匆歸去;細味之下,實則似乎為詩人自況,意指春去不返,自忖不知何處才是落腳之地。銀壺滴漏不住、數算春夜流逝,詩人實在不知何去何從,不知要哪家哪戶可以讓他醉於藏鉤之戲、藉此排遣自己的愁情跟無奈。尾聯的意象,讀來籠統,不一定是物有所指;然而,我們若結合李氏的際遇來看,也可料想一種日暮途窮、無所依傍之感慨。

這首《即日》寫得傷感處處,充分表現出詩人的憂傷之情。詩人以傷春作為書寫的起點,同時道出內心的難耐。此詩所勾畫的情感細緻入微,但全詩未見典故,跟義山詩的「主流風格」頗有不同;但到結尾之處,即見「金鞍」、「銀壺」、「白玉鉤」這樣的富麗之詞,可見李氏著詩,總不離工筆雕砌的本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