得意忘形 譯出新意

去年《超譯尼采》發行中文版,引起一眾讀者熱烈討論。這本日文的編譯著作,在日本當地狂銷超過100萬冊,在兩岸三地也輕易登上暢銷排行榜,話題性一時無兩。尼采是德國哲學家,大家都不會陌生,那麼,「超譯」是什麼呢?

評出創新 點出個性

文學批評常常被認為是文學創作的附庸,缺少獨立的創造性。朱自清在〈詩文評的發展〉就分析過這種看法:「有許多人以為詩文貴在創作,評者往往不是作手,所評無非廢話,至多也只是閒話。」中國的文學批評,自《文心雕龍》和《詩品》以後,系統成書的很少,材料零碎,常常不被重視,不過,那些分散在選本、詩話和文集裡的評點,其實亦有其獨特的個性和創造。

語篇為體,功能為用

《語言是溝通的媒介,語言學家韓禮德指出:「在同一文化下,為了要表達某一交際功能時,會使用約定俗成的語言方式,以達到有效溝通。」這些固定的形式,稱為文類。不同的文類,有不同的文步(即鋪排步驟),以呈現不同的面貌。因此,寫作時辨清文類的特色,可以幫助同學寫成一篇恰如其份的作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