月色向來是文人喜愛的母題。唐代著名詩人張九齡的「海上生明月,天涯共此時」(《望月懷遠》),賞月思人;宋代文人蘇軾寫有為人廣知的詞句「明月幾時有」、「千里共嬋娟」(《水調歌頭》),頗有與前賢遙相呼應的意味,令兩者頗有互文之趣:從海面徐徐升起的明月,不知何時已然存在;即使自己與相知或至親相隔千里之外的天涯,彼此共賞的,是同一月輪。蘇軾的作品,以各式各樣的人事物入詞,一時擴闊了意象、豐富了畫面。蘇軾被後世評為寫詞的大家,借月填詞自不從缺。如他寫的《減字木蘭花》(二月十五夜,與趙德麟小酌聚星堂):
Month: 五月 2013
品味粵語二之二‧讀古典文學 粵語最押韻
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,語言死亡的速度遠比人們想像的要快,如果不採取任何措施,全世界近半語言將在本世紀末消失。《舌尖上的粵語》指出中國目前有144種語言瀕臨消失,其中大部分為少數民族語言,比如超過一千萬人口的滿族,已剩下不到100人會說滿語。語言不單是溝通的工具,而且是文化的載體。語言的消失將導致日後文化上的空白。粵語和普通話一樣,擁有完善的文字系統,可以完全使用漢字(粵語字)表達,所以我們用現代粵語朗讀古典文學作品,完全沒有感到突兀之處。試分別用普通話和粵語來朗讀以下兩篇文學作品:
品味粵語二之一‧粵講粵文化
「民以食為天」,中國的飲食文化源遠流長,每一個地方菜餚的選料、切配、烹調方法等皆各有特色,具有鮮明的地方風味。這些地方菜餚在經歷長期的演變後更自成體系,在中國影響較大的有魯、川、蘇、粵四大菜系,後來浙、閩、湘、徽等地方菜也逐漸出名,於是形成了中國的「八大菜系」。中央電視台為讓大家對中國的飲食文化有進一步的了解,於是製作了《舌尖上的中國》,希望對各地美食的紀錄,訴說味道與地方文化的關係。
重臨文學現場 感受作家情思
筆者在文學課上講解文學作品時,除了著重同學能否理解文中寫作技巧、主題思想等基本資料外,還十分重視同學們的「感受」,希望同學可從不同角度感受文中作者的所思所感,其中一個方法是,設法將文學作品中的人與事跟同學「拉上關係」。例如,張愛玲《封鎖》開首著力描述上世紀40年代上海的城市面貌:「在大太陽底下,電車軌道像兩條光瑩瑩的,水裡鑽出來的曲,抽長了,又縮短了;抽長了,又縮短了,就這麼樣往前移—柔滑的,老長老長的曲,沒有完,沒有完……」張愛玲借用連綿不斷的電車路,營造出一種死寂沉悶的氣氛,藉以表達當時淪陷區人心惶惶,了無生氣生活面貌。為了讓同學「感同身受」,筆者找來港島中環一帶的電車路照片,然後請同學想像一下:如果平日熙來攘往的中環,頓然街上沒有人,只剩空空的街、長長的車軌,感覺是多麼蒼涼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