筆者在文學課上講解文學作品時,除了著重同學能否理解文中寫作技巧、主題思想等基本資料外,還十分重視同學們的「感受」,希望同學可從不同角度感受文中作者的所思所感,其中一個方法是,設法將文學作品中的人與事跟同學「拉上關係」。例如,張愛玲《封鎖》開首著力描述上世紀40年代上海的城市面貌:「在大太陽底下,電車軌道像兩條光瑩瑩的,水裡鑽出來的曲,抽長了,又縮短了;抽長了,又縮短了,就這麼樣往前移—柔滑的,老長老長的曲,沒有完,沒有完……」張愛玲借用連綿不斷的電車路,營造出一種死寂沉悶的氣氛,藉以表達當時淪陷區人心惶惶,了無生氣生活面貌。為了讓同學「感同身受」,筆者找來港島中環一帶的電車路照片,然後請同學想像一下:如果平日熙來攘往的中環,頓然街上沒有人,只剩空空的街、長長的車軌,感覺是多麼蒼涼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