月色向來是文人喜愛的母題。唐代著名詩人張九齡的「海上生明月,天涯共此時」(《望月懷遠》),賞月思人;宋代文人蘇軾寫有為人廣知的詞句「明月幾時有」、「千里共嬋娟」(《水調歌頭》),頗有與前賢遙相呼應的意味,令兩者頗有互文之趣:從海面徐徐升起的明月,不知何時已然存在;即使自己與相知或至親相隔千里之外的天涯,彼此共賞的,是同一月輪。蘇軾的作品,以各式各樣的人事物入詞,一時擴闊了意象、豐富了畫面。蘇軾被後世評為寫詞的大家,借月填詞自不從缺。如他寫的《減字木蘭花》(二月十五夜,與趙德麟小酌聚星堂):
月色向來是文人喜愛的母題。唐代著名詩人張九齡的「海上生明月,天涯共此時」(《望月懷遠》),賞月思人;宋代文人蘇軾寫有為人廣知的詞句「明月幾時有」、「千里共嬋娟」(《水調歌頭》),頗有與前賢遙相呼應的意味,令兩者頗有互文之趣:從海面徐徐升起的明月,不知何時已然存在;即使自己與相知或至親相隔千里之外的天涯,彼此共賞的,是同一月輪。蘇軾的作品,以各式各樣的人事物入詞,一時擴闊了意象、豐富了畫面。蘇軾被後世評為寫詞的大家,借月填詞自不從缺。如他寫的《減字木蘭花》(二月十五夜,與趙德麟小酌聚星堂)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