傳統與現代之間二之二
長於古典文學的五四作家又豈止上次跟大家介紹的胡適呢。還有以下兩位:
朱自清(1898年-1948年)是現代散文大家,其名作:《春》、《背影》及《荷塘月色》,大家都耳熟能詳,篇篇都是幾代人的中學或大專語文科讀本。朱自清亦是一位教育家,在1925年至1947年間,他擔任清華大學中文系教援,著名的《荷塘月色》就是他到清華大學近春園旁池塘散步時所作,現在池畔更有朱自清塑像及「自清亭」以作紀念。其實,朱自清除了在新詩或現代散文的創作上成就非凡外,他在古典文學研究及教學上亦貢獻良多。
朱自清:推動古典文學普及化
據王瑤在《念朱自清先生》一文憶述,當年朱自清在清華中文系就任教不少古典文學範疇的科目,而他亦十分鼓勵學生多研讀古典文學。此外,為推動古典文學普及化,朱自清著有《經典常談》,以淺白的文字向大眾介紹中國古代典籍,如《說文解字》、《周易》、《尚書》、《詩經》和《史記》等,其在介紹《說文解字》時,借民間傳說談漢字的起源,然後再逐步說明《說文解字》的成書背景,最後指出造字及用字的六種條例(六書),說明精簡,深入淺出。此外,朱自清對《詩經》曾作深入的研究,成就超著,所著的《詩言志辨》,對《詩經》中「言志」、「比興」、「詩教」、「正變」4個傳統概念作出新的解釋,霑溉後學。
魯迅:將古典小說帶入學術
魯迅(1881年-1936年)無疑是新文學運動的標誌性人物,他致力藉小說來改革社會與人心,所創作的小說,不但內容思想創新,寫作技法也層出不窮。其實,魯迅對於中國小說發展的貢獻,不只在於創作,他所著的《中國小說史略》就是中國第一本有系統地論述中國古典小說的著作。此書對不同朝代的小說作嚴謹的考證,精闢的評價,把當時不被看重的古典小說帶入正統的學術研究中,對提升小說的文學地位貢獻鉅大。
其實,魯迅年少時所接受的是傳統教育,亦曾應考科舉。在日本留學時,他遇到國學大師章太炎,自此就努力跟從太炎先生學習文字聲韻、先泰諸子、詩賦文章等。魯迅對文字學的研究尤深,嘗計劃編寫《中國字體變遷史》,現存《說文解字札記》就是當年他在日本聽太炎先生講《說文解字》的筆記。另外,魯迅曾以「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係」為題演講,論述「中國文學自覺性」的問題,從中不難見到魯迅對六朝社會歷史與文化文學的嫻熟。其實,魯迅亦擅寫舊體詩,而且數量更比其創作的新詩多,當中不乏一些思想深刻、技巧圓融的作品,以下選錄一首,大家不妨試試解讀:
《自題小像》
靈臺無計逃神矢,風雨如磐暗故園。
寄意寒星荃不察,我以我血薦軒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