韓劇多災煽情 《三言》巧合悟理

當技巧遇上主題之一

同學在寫作課中常常會出現濫用寫作技巧的毛病,尤其當所學的手法漸漸增多,總是希望在作品中將所學到的技巧盡情展現在讀者眼前,但卻往往忽略了技巧的必要性。能適當地使用不同的寫作手法固然能提升作品的水平,但欠缺規劃純粹將各種技巧共冶一爐卻只會予人堆砌之感,更甚者將影響主題的表達,阻礙讀者理解。

劇情固定模式 企圖催人淚下

以大家熟悉的韓劇為例,這幾年極受年輕觀眾追捧的韓劇,早在10多年前曾是「老套」的代名詞。劇情總有固定的模式,男女主角經過種種誤會、重重波折終於可成眷屬的時候,劇情總是急轉直下,不是主角遭遇意外失憶/失明,就是患上癌症,再不然就是愛侶原來竟是兄妹至親,一段良緣就此斷送。這種「巧合」地將天地間悲劇都集於一人身上的安排,最終為觀眾所背棄。究其原因,並非人物的不幸不符合大眾喜愛「大團圓」的口味,而是情節安排的過分刻意,人物的多災多難純為煽情,企圖催人淚下,與整個故事並無必然的關係。這種堆砌的方法不但不能讓觀眾有共鳴,更不可能令觀眾對作品主題進行深刻的反思。這正是技巧與主題未能配合的例子。反觀我國傳統小說,例如《三言》的故事亦常用「巧合」的手法,但評者卻並無絲毫貶意,只因所有的巧合都有其必然性,是為了表達小說的主題,以達致教誨的目的。

增補原有故事 悟出「天理循環」

明代文人馮夢龍收集宋元話本和明代擬話本,經整理、加工,寫成三部短篇白話小說,分別是《喻世明言》、《警世通言》和《醒世恆言》。每書40卷,計120卷,合稱《三言》。馮氏認為文學具教化作用,希望透過其作品,可以「教誨眾生」,令「怯者勇,淫者貞,薄者敦,頑鈍者汗下」(綠天館主人《古今小說.序》)。《喻世明言》的首篇《蔣興哥重遇珍珠衫》就運用多個巧合,令讀者悟出「天理循環,報應不爽」的主題。《珍珠衫》的故事並非由馮夢龍所創,但他透過對原有故事的增補,例如蔣興哥與陳大郎的外貌打扮相似;陳大郎在興哥面前露出珍珠衫而令興哥疑心妻子出軌;陳大郎妻收起珍珠衫,以致再嫁後令珠衫重回興哥手上。

凡此種種都是巧合,讀者讀來不但不覺牽強,反而令人感到「人心或可昧,天道不差移」的道理,達到馮氏警世的目的。下期再談馮氏如何善用「巧合」以配合主題。

預告:「當技巧遇上主題之二」將於3月5日(星期三)刊登,敬希垂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