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雨巷詩人」在香港 身陷囹圄不言棄

自1928年在《小說月報》發表《雨巷》一詩起,戴望舒(1905-1950)就以「雨巷詩人」的稱號留在讀者的心中。「撐着油紙傘,獨自╱彷徨在悠長、悠長╱又寂寥的雨巷,╱我希望逢着╱一個丁香一樣地╱結着愁怨的姑娘。」詩中的主人公既寂寞又溫柔,使許多讀者心生共鳴,一起渴慕着那個「丁香一樣的顏色,╱丁香一樣的芬芳,╱丁香一樣的憂愁」的姑娘。

儘管在寫作上嶄露鋒芒,戴望舒的戀愛之路並不因此而一帆風順。他苦戀好友施蟄存的妹妹施絳年八載,即使以死相脅成功訂婚,最後還是分手收場。另一位好友穆時英看着不忍,就把自己的妹妹介紹給戴望舒。1936年,戴望舒和穆麗娟結婚,兩年後一起到香港來,由此,戴望舒開始了與香港的羈絆。

居港逾十載 幸福苦難並存

戴望舒居港前後超過10年。在這段日子,他有過幸福的生活,也有過苦難的歲月。與妻子和女兒同住在薄扶林道92號「林泉居」的日子,應該是戴望舒一生中最快樂的時光。妻如玉,女如花,屋子的露台和扇窗的後面,時時「有幸福在窺望」。然而,這美好一切,終在1940年冬天隨着他與妻子感情破裂而消失不見。幾年後,戴望舒跟楊靜再婚,不過最後又是離婚收場。

由是,戴望舒迎來了他災難的歲月。除了家庭問題的困擾,戴望舒更在香港淪陷後,因從事抗日文藝活動而被日軍逮捕,關在域多利監獄兩個月。戴望舒在獄中飽受酷刑折磨,更因而患上了嚴重的哮喘。不過,即使在最黑暗的境遇中,他仍然沒有放棄希望,一直懷抱對自由的希冀。在《獄中題壁》、《我用殘損的手掌》中,他已經不是昔日為愛輕言生死的年輕人了-在大時代裡,即使最溫柔的人也有他的堅忍與靭性。

樓梯街舊書攤 印象最深刻

雖然戴望舒在香港有過一個他珍惜的家,但他並沒有多留心香港這片土地。從他留下來的文字看來,香港留給他印象最深的,大概就只有港島樓梯街的舊書攤了。在《香港的舊書市》中,街上哪間最多好書,哪間容易檢到便宜貨,他都能如數家珍,好一個書痴!其實,戴望舒在港也曾與友人合作開過舊書店,取名「懷舊齋」,可惜只4個月就因經營不善而關門大吉了。

從情感出發,戴望舒大概不會喜歡香港吧。香港對他來說,痛苦的回憶太多了:兩段失敗的婚姻、破碎的家庭、牢獄之災、失敗的小生意,以至於後來附逆的指責。不過,無可否認的是,沒有香港,就沒有後來的戴望舒。一個人與一個地方的羈絆,又豈能輕易說清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