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列子.說符》有個關於防盜的故事。話說晉國盜賊為患,國人苦不堪言。有個叫郤雍的人,能夠憑察看盜賊的容貌,看人眉宇之間,就能辨別他們是否盜賊。晉侯於是派這人監察盜賊的出現,結果千百個盜賊全部緝捕歸案。晉侯因此非常高興,告訴大臣趙文子,自己只任用一個人,就可以把全國的盜賊找出來,那有多好。文子回答說只憑觀察來捕捉盜賊,盜賊是捉不完的,而且郤雍必定不得好死。過了不久,眾盜賊認定郤雍令他們山窮水盡,走投無路,於是合力把郤雍殺死。
晉侯知道後大為驚駭,立刻召見趙文子,告訴他雖然文子料事如神,郤雍果然死了,但是更擔心盜賊日增月益,不可收拾。文子對晉侯進諫,說與其用智巧去觀測人事,不如任用人才,若上位者政教賢明,下位者實行教化,人民有了羞恥之心,全國就沒有盜賊了。晉侯想了想,於是知人善用,起用隨會主理政事,一眾盜賊就逃往別國去了。
知人善用 上行下效
我們閱讀這個故事,不難掌握個中主旨,沒有接觸過道家思想的,都會以知人善用,或以上行下效作為故事的中心思想,因為故事已經告訴我們,知人善用,推行教化,上行下效,則盜賊速逃的因果關係。當然,道德教化可使化性起偽,甚至移風易俗,當國民建立了道德心,有了正義之氣,就不會有人願意當盜賊了。接觸過道家思想的,都會知道《列子》的內容屬道家一派。道家與儒家本來就大相逕庭,前者重視守柔若強,大智若愚的處世智慧;後者則以道德自我建立人間秩序,看重成己成人,推己及人,親親而仁民,仁民而愛物的道德實踐。如此說來為何這個道家故事在談儒家思想呢?又或者說,怎樣閱讀這個故事裡的道家思維呢?
前者抓賊 後者教化
晉國面對盜賊問題,前後有兩種處理方式:先任用郤雍找出盜賊所在,然後捕而捉之;後起用隨會,推行教化。前者為短期的方法,效用只由一個人支配,後者用長期的方法,截斷眾流,從人性的本位要求盜賊改邪歸正,甚至令國人羞於為非作歹,效用由所有人支配。前者憑一己的異能,力敵千百個盜賊,只治其標;後者憑教化,化育全國,立人之本。兩位能人,對於同一個問題,帶出種種相對性來:短期和長期;治標與立本;一和多;觀人與教人;智巧之虛與教化之實;上行和下效等等。道家就善於運用相對性來處世,這個規律就叫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