鄭玄《三禮目錄》曰:「禮者,體也,履也,統之於心曰體,踐而行之曰履。」儒家認為禮的內涵包括禮儀與禮義二者,禮儀是禮的表現形式,禮義則是禮的內在精神,而種種禮儀乃人心萌發的表現。是以禮的具體表現,除了要求行為的實踐,也講求內心的誠敬,而身體便是當中重要的道德載體,人們將內心的誠敬藉着身體對禮儀的實踐加以表達。若沒有身體成為當中的行為載體,儒家的禮學精神便將無從實現。由是,儒家十分重視施禮者能否身禮合一,並強調以身訓禮,認為觀其行可知其志。
古代六藝 陶冶性情
以講求身體姿勢的射技為例,射技為古代的六藝之一,用以陶冶習藝者的性情。射者依循特定的程式和動作,用華弓(編者注:中國傳統弓)將羽箭射向目標,而當中涉及的動作、修養、精神力、禮儀等,都能充分鍛煉射者的身心。射者在過程中藉着凝煉個人的精神意志,從而提升自己的道德修為。與箭術相比,二者最大的不同之處在於箭術所追求的是力度與精準,但是學習射技,卻是由「不求急中,但求合法」開始,要求射者身禮合一。
射姿態度 反映德行
儒家認為射者的射姿及態度能直接反映其德行的高低,《禮記.射義》云:「射者,進退周還必中禮,內志正,外體直,然後持弓矢審固;持弓矢審固,然後可以言中,此可以觀德行矣。」射者的射姿若能「體正體直」,當是「心平志正」之輩,其處事態度當謹慎有序,凡事能「審固」而行;即使做事未能達到目標,一矢中的,也不會怨天尤人,而是反省自身,真正做到「君子求諸己」。由於通過射技能知道一個人是否賢德之士,古時甚或有君主會以射技的高下來決定輔助自己治國的人選。
然而,現今不少僱主慨嘆今時今日的員工空有工作上的技能,而缺乏應有的工作態度,從而增加聘請合適員工的難度。究其因由,乃由於過往社會十分強調技能的重要性,學習又往往以考試為主導,而未能兼顧品德的全面發展。可是,二者其實同樣重要,若只偏重於任何一方,皆有機會令社會發展失衡,從而引起不少社會問題。由是可見,如何平衡品德與技能的發展,這是現今社會各界都應該反思的問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