許鞍華的新片《黃金時代》上映,這部有關中國作家蕭紅的傳記電影,在文學界再次捲起了一股「蕭紅熱」。蕭紅出生於1911年端午節,與民國同年,她一生漂泊的經歷,可說是民國離亂的縮影。難怪過去提到「民國範兒」,不少人都會想起這位女作家。
「一切都是自由的」
電影的宣傳語句說:「一切都是自由的。」句子出自蕭紅的名作《呼蘭河傳》,本來是寫她老家後花園的自然生態。蕭紅形容說:「花開了,就像花睡醒了似的。鳥飛了,就像鳥上天了似的。蟲子叫了,就像蟲子在說話似的。一切都活了。都有無限的本領,要做什麼,就做什麼。要怎麼樣,就怎麼樣。都是自由的。……黃瓜願意開一個謊花,就開一個謊花,願意結一個黃瓜,就結一個黃瓜。若都不願意,就是一個黃瓜也不結,一朵花也不開,也沒有人問它。」在這裡,蕭紅沒有特別強調自然的「規律」,反而把植物寫得像有自由意志似的-萬物按自己的意願,選擇自己的生活,沒有外力來干擾,也沒有別人過問。
這種對「自由」精神的執着,或許才是蕭紅身上民國精神的體現。五四青年崇拜德先生(民主)和賽先生(科學),但真正落實於日常生活中的,卻是自由精神的實踐。郁達夫曾指出,五四運動最大的成功,首先是「個人」的發現。對後世來說,五四真正的遺產在於個性解放、個人意識的覺醒,青年不再甘於被家族制度和禮教所束縛,而致力追求個人權利和思想自由。1918年,胡適譯介易卜生《玩偶之家》,娜拉成為婦女解放的象徵。無數的青年(尤其是女青年)掙脫傳統家庭和包辦婚姻的束縛,忠於自己的情感,追求自由戀愛。由是,五四青年以他們最私密的個人情感追求,完成了對中國傳統社會和文化最離經叛道的反抗。
為逃婚姻 離家出走
回看蕭紅,她也是一位出走的娜拉。為了逃避父親所安排的婚姻,她選擇離家出走,在表哥的幫助下到北平讀書。逃婚,是對傳統婚姻制度的反抗;讀書,是自我發展的實現。即使後來與蕭軍熱戀,蕭紅也並沒有在戀愛關係中完全失去自我。
在《商市街》中,我們不難看到身為女性的蕭紅對蕭軍種種大男人行為的怨懟。而當蕭軍投身抗戰的決定,干擾到她渴望平靜寫作的願望時,蕭紅最終選擇了分手。更重要的是,當同代大部分作家都投入到緊跟路線的政治化寫作時,她仍一直默默地、持續地寫自己想要寫的文字。1936年,在寫給蕭軍的信中,蕭紅語帶反諷地說:「這真是黃金時代,是在籠子過的。」面對各種框限和壓迫,仍忠於個人的選擇,並甘於付出代價,或許這才是蕭紅對「自由」精神的真正詮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