粵語區學生在學習普通話的過程中,最困難的往往是遇到同形異義詞彙,也就是書寫形式相同或非常相似,可是意思迥異,經常導致誤解。那主要是粵、普的用字習慣不同所致,有時也跟書面語和口語用詞有關,例如「小器」和「小氣」,書寫上粵語慣用前者,而普通話慣用後者。在平時使用的口語上,粵語的小器,是指小心眼兒、度量狹窄之意;而普通話的小氣,一般是指吝嗇、一毛不拔、捨不得花費的人,再口語化一點就是「摳門兒」,即是廣東話「孤寒」的意思,相反詞是大方、慷慨、豪奢。
字典解釋有異同「大器」
根據綜合坊間多本辭典的解釋,「小器」和「小氣」在書面解釋上均有吝嗇之意,「小氣」亦作「小器」,指器量狹小、吝嗇、不大方。根據《新華字典》,「小器」簡單的解釋有四種: 小的器皿;形容人才華不高,才能不大,相對於「大器」而言;器量小,謂才具不大,沒有大的作為;不大方(指對財物計較),貪小便宜、吝嗇。「小氣」的解釋則為:器量狹小、吝嗇、不大方;氣魄小。
至於寫成「大器」還是「大氣」,目前為止仍有爭議。不過,《現代漢語詞典》第六版僅收錄「小氣」一詞,是形容詞,讀音是【xiǎo qì】,指吝嗇,小氣鬼。方言解釋為氣量小,因此吝嗇鬼或小氣鬼,也就是笑人守財奴的意思。
另外,根據台灣教育部《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》:「小氣」可以形容人度量狹小,相對「小氣」而言,若要形容某人氣度宏偉、大方氣派,可以說他很大氣,這裡所說的大氣與一般所指自然現像大氣層的「大氣壓力」或「大氣環境」不同;「小氣」也可解釋為一毛不拔之意,用來戲稱人小氣吝嗇,例如:「聽說你領了三個月的年終獎金,也不請客,真是名符其實的『鐵公雞』。」
總的來說,無論是廣東話的「小器」,或是普通話的「小氣」,在日常生活的口語用法上確實有點分別。因此,若你想表達的是心胸狹窄的意思,那麼普通話應說「你不夠大方、氣量小、為人量小氣窄」,用廣東話就可直接用「你好小器(氣)」表達;若表達的是一毛不拔,廣東話可說「孤寒」,普通話則可用「小氣、摳門兒、吝嗇」來表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