讀古文從字詞做起

觀乎過去數年公開試的成績,以及考評局考試報告,同學普遍認為閱讀卷中的文言部分是最困難的。參看過去考題,文言閱讀中首先出現的是字詞釋義及句式理解,亦是較容易取分的題目。事實上在各種閱讀能力中,最基本的就是字詞意義的理解,只有明白每字每詞的意義,才可以明白整句,而至整段、整篇文章的意思。古漢語在字詞方面的特點主要有二,一是單音節詞較多;二是本義和引伸義的混用。下文將以蘇洵《六國論》為例逐一論述。

分清單音節詞複音節詞

古漢語多用單音節詞,與現代漢語慣用複音節詞的情況不同,故同學如沿用閱讀現代漢語的方法,把句子還原為造句的詞和短語時就會出現錯誤區分的情況。例如「較秦之所得,與戰勝而得者,其實百倍。」的「其實」並非一個詞語。「其」是代詞,指「所得土地」;「實」是「實際」之意。故如以現代漢語的觀念理解,誤以為「其實」是一複音節詞,就會誤解為「確實」。另一例子的分歧更明顯,「思厥先祖父,暴霜露,斬荊棘」,大部分同學都會直覺認為「祖父」是「父親的父親」,但如了解古漢語單音節詞的特點,就會明白「祖」和「父」是兩個詞,指祖輩和父輩,包含的對象更廣。

本義引伸義看上文下理

本義和引伸義的演化是古漢語字詞方面的第二個特點。以「至丹以荊卿為計,始速禍焉」的「速」為例,《說文解字》說「速」是「疾也。從,束聲。」可見「速」的本義是「快」,作形容詞用。在文中,蘇洵以燕國不同階段的政策作對比,指燕趙之國有遠見謀略,不似其餘數國以土地賄賂秦,反能保留實力,不被秦滅;直至太子丹以荊軻為刺客,「始速禍焉。」燕國既本無危機,故太子丹的錯用刺客不可能「加快」國家的滅亡;荊軻的失誤將燕國由安轉危,是「招致」、「帶來」被秦所滅的結局。由此可見,「始速禍焉」的「速」並非取其本義,而是取其「招致」的引伸義。

更複雜的是一字多義的情況有時更會在同一篇文中出現,例如剛才的「始速禍焉」和同段的「始有遠略」,兩個「始」字的意思並不一致。「始有遠略」的「始」是「開始」,而「始速禍焉」的「始」卻是「才」的意思。正是這種本義與引伸義混合使用的情況令同學在閱讀時倍感困難。除了強記背誦詞義外,參考上文下理,思考其合理性更為重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