講到聲調的學習,粵方言區的學生最易混淆的乃是第一聲和第四聲,主要是受粵方言系統的語音影響。例如,「媽mā媽mɑ」說成「罵mà嘛mɑ」,「爸bà爸bɑ」說成「巴bā吧bɑ」,「報bào紙zhǐ」卻說成「包bāo紙zhǐ」了。
中古漢語聲調分為平、上、去、入四種,總稱「四聲」,現在的普通話入聲已經消失,平聲相當於現代漢語的一聲(陰平)和二聲(陽平),上聲相當於現代漢語的三聲,去聲相當於現代漢語的四聲,入聲是一種短音。
吟誦中國詩詞講究的「平仄」聲調,就是在四聲基礎上歸納出來的,平指平直,仄指曲折。古代仄聲是指上、去、入三種聲調的字,現代漢語已經沒有入聲,所以讀三聲和四聲的字就是仄聲字。
談起聲調,古人因吟詩需要,講究平仄,平聲字可拖長,仄聲字不能拖長,這乃是聲調的特點。現代人學習普通話,只要掌握好聲韻調,就能說出一口流利的普通話。
聲調就是字調的高低升降,與聲音大小無關,可是不少粵語區學生常誤以為去聲(第四聲)必須用力讀出。例如:「師」普通話唸「shi」陰平聲(一聲),可是粵音唸「si1」。由於粵語第一聲與普通話第一聲調值相同,又與普通話第四聲去聲的調值相似,因此不少香港學生說普通話時,常會出現一、四聲混淆的情況,受粵語聲調的干擾,而把「老lǎo師shī」說成「老lǎo是shì」。
可拉長聲調練習辨聲
所以,練好一、四聲的方法是,先了解這兩個聲調的特點。普通話一聲和四聲的特點是:一聲高平,四聲降。陰平聲應高而平,尾音穩住而不下降,所謂「一聲高高 平又平」,保持高音,可無限延伸;至於去聲,則是由高直降到底,發音時聲帶從緊繃到完全放鬆為止,聲調描述「四聲就像下山坡」。當中需要留意的是,雖然一 聲的特色是高又平,平常練習辨別聲調時可先嘗試拉長聲調,但是,除非是朗誦或者演繹話劇對白,否則太刻意拉長聲調是不恰當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