是「施」是「受」? 沒「被」也「被動」

在漢語的句式中,被動句散見於各類篇章中,當中尤以古漢語為甚。顧名思義,它是表達被動的意思,除了意思之外,其表達形式和修辭意義更值得我們探討和學習。

需留意誰是施事者

從結構角度而言,它可以分為隱性被動句和顯性被動句兩大類。在古漢語句子中,由動詞本身去體現主語的被動意義的句子,稱為隱性被動句。例如:司馬遷的《報任少卿書》中述及:「蓋文王拘而演周易」、「屈原放逐,乃賦《離騷》」。兩句中的「拘」和「放逐」的對象分別為文王和屈原,他們並非施事者,雖無「被」字,但兩人俱為受事者,從而體現其被動語態,這稱隱性被動句。

另外,在動詞的前或後出現一些被動標記,以示其被動意義的,稱為顯性被動句。例如:《戰國策》「父母宗族,皆為戮沒。」和《國語》「內困於父母,外困於諸侯。」,「為」和「於」分別置於動詞的前面或後面,表示被動語態。動詞透過外加詞語以表示其被動意義的句子,常見於古漢語中。

被動標記︰於、為、見、被

古漢語中的顯性被動句既是常見的形態,應可以歸納為幾種不同的句式:於、為、見、被。「於」作為古漢語的被動標記,它置於動詞後面,且連着名詞。例如:《漢書.項籍傳》「先發制人,後發制於人」、《荀子》「君子役物,小人役於物」。

「為」作為古漢語的被動標記,它置於名詞前面,組成介詞詞組,並且連着動詞。例如:《左傳》「戰而不克,為諸侯笑」。這種組成格局,除了可以帶出行為的施事者外,還可帶出行為的對象、原因等,因此要注意其主語是否動詞的受事者,否則它不是被動句。

另一種常用的被動標記「見」,它置於動詞前面。例如:《史記》「嫗子何為見殺」。「見」雖是副詞,不是介詞,但也需注意其主語,以免錯判。最後是我們常用的「被」,它置於動詞前面,例如:《史記》「信而見疑,忠而被謗」。如果想帶出動詞的施事者的話,可以在動詞後面加上「於」。

被動句式,即以受事者作為主語,也就是該句中的動詞所涉及對象。相對於現代漢語,古漢語的被動句式更為豐富多變。除了用詞以外,善用對比的修辭,更可收凸顯主題之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