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直以來語文老師都愛教導學生要「多讀多寫」,多運用才能提升語文水平,使用頻率與語文水平似乎是成正比的。通訊科技的發達常被質疑是語文水平下降的其中一個「兇手」。現代人書寫的機會越來越少,親朋好友聯繫感情固然以通訊軟件作主要溝通工具,不在乎語文是否合乎規範,只要能傳情表意,僅有的一兩個關鍵詞語再配上表情符號已足夠運用;尤有甚者,處理嚴肅公務,例如辭呈,亦有人選擇以WhatsApp、微信交代;近來更流行使用通訊軟件的錄音信息功能,以說話代替文字和表情符號,連僅餘的數個字詞都不用了,文字使用率再創新低。久疏戰陣,無怪年輕人的書寫能力每況愈下。
按文首的理論,我們是否可以「逆向思考」﹖說話的機會提高了,是否有助提升口語表達能力﹖
從課堂觀察所得,大學生經歷公開試的訓練,一般在口語溝通能力上都有不錯的表現。大部分同學都勇於在人前發言,態勢語、語速、語調、聲線等表達技巧明顯比十年前的學生優勝。但這是否就代表現在的學生有更佳的口語溝通能力?
侃侃而談還須深入思考
其實不論文字還是語音,都只是我們借以表達思想的一種工具,多使用的確可更嫺熟、更流暢、更具自信,但卻不代表可有更豐富的內容、更深的意蘊。以現行中學文憑試中國語文科為例,卷四說話能力以小組討論的形式考核學生表達、應對、溝通等能力,「闡述、語言」、「應對、態度」各佔一半分數。「闡述」所評核的是發言內容的質量,考生要明白討論題目的重心、具個人見解、質疑不合理之處,甚至提出解決方法,這些都需要對命題有深刻思考,善用日常生活的經驗,進行邏輯推論,絕非單憑流暢的對答、自然的語調就可以獲得理想成績。參考考評局的改善建議,亦可發現當中提到考生宜「培養識見」、「廣泛閱讀」,可見有技巧而缺內容是考生的通病。
理解觀點再分析
怎樣才能「培養識見」﹖最根本的方法是接觸世界,參看文憑試考題設計,取材內容均貼近中學生日常經驗,例如校園生活、社會時事、流行思想、中國文化等。考生除「多看」與此有關的文章,更需要「多想」。先理解作者觀點,再找出其理據,分析論點是否合理、論據是否充分、是否可支持論點;然後嘗試與之辯論,站在相反立場,尋找可支持的例子。思維的訓練不僅能讓我們更深入了解所閱讀的材料,更能訓練篩選資料、組合整理的能力。是故要改善語文能力,宜先從思考入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