撲朔的被動 迷離的處置

作為意合法語文的現代漢語有別於形合法的英語,同一道理,其主格和受格,跟英語也
有差異。漢語句子常見的受格,也即是我們所認識的被動式,也有人稱作處置式。然
而,被動式和處置式的關係,像霧又像花,教人看得糊塗。

現代漢語被動式通常包括三個元素:施事者、動詞和受事者。由這三個元素加上被動式
的詞形標記:被、叫、讓和給,形成漢語的被動句式句子。

被動標記有差異

縱然句子使用了被動標記,但這等標記對於該描述的事件可以有不同意義。例如:「被」
是表示該涉事者的被動狀態,但「給」就有所差異。它是表示施事者與動作的關係,即
施事者藉機會向對方施加某些行為。這類句式的動詞可以加上介詞標記,表示動作是
其他人的作為,主語卻實指受事者。例如:銀行的鈔票都給搬光了。

除了書面語之外,被動式更多時出現在口語對話。漢語的「讓」、「叫」和「給」的使用
頻率較高。當中以「讓」最高,以往常常使用的「被」,漸漸給「讓」取代。另一方面,
「被」多數出現在較嚴肅的場合,「叫」則較多在日常談話中出現,並帶有施事者,而
跟隨其後的動詞多為不及物的。相反,「給」的被動式通常隱去施事者。例如:再好的
技術也得給嚇壞了。再者,當「給」不作被動標記時,它的身份就是介詞,並使其後的
名詞或代詞省略了。例如:讓事情給誤了。

過渡後失動詞身份

被動標記的「叫」、「讓」和「給」在句子中也可以充當動詞。例如:陳大文身體抱恙,
叫醫生為他診病。這裡的「叫」可以有兩種不同的理解:「召喚」或「讓」,視乎讀者對
該句子如何詮釋。另一方面,由動詞演變成為被動標記,這過程稱為「語法化」。有學
者指出,從個別詞語的語法化程度,可以辨識其詞性。例如:「讓」最高,代表它已過
渡到被動標記;「給」和「叫」相對較低,代表它們仍然保留動詞身份。

隨各詞語不斷的演變,其語法化程度也有 根本的差異。在這過程中,歷史最悠久的
「被」已消失在口語中,我們只能從書面語中找到它的身影。至於「處置式」在漢語發
展過程中,又會是如何的?它跟被動式有何關係?下期續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