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史記》盡錄價值觀 人生追求可不同

不同於一般史書,司馬遷《史記》的書寫對象涉及面十分廣泛,上至帝王諸侯,下至販夫走卒,皆為《史記》記載的人物,充分表現司馬遷以人為本位的歷史觀;當中的歷史世界是一個全面的社會,凡推動歷史者皆在其中,肯定不同的人生取態。書中每一個人物都有其人生取向,追求的人生價值也不盡相同。如隱士、遊俠、刺客等人物,他們或堅守己道,拒絕出仕成就功名的機會(如伯夷、叔齊);或視社會規範如無物,只求快意恩仇(如劇孟、郭解),或為報知遇之恩,毫不計較得失,甘願以身犯險(如豫讓、聶政)。他們往往「深藏身與名」,所追求的並非一般的主流價值。

項羽非帝入「本紀」

同樣地,司馬遷評論相關歷史人物時,也不是以主流的價值觀來進行評價,如一般史書都認為「本紀」應是用於記載帝王的歷史,但司馬遷卻把項羽、呂后列入「本紀」之中,這是因為二人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,都分別扮演重要的角色,是當時的政治重心,故二人雖然都是政治鬥爭下的失敗者,但司馬遷仍將之編入「本紀」之中。

有人認為司馬遷筆寫項羽本紀時,乃自身遭遇的一種自我投射,因他自己本身也是政治鬥爭下的失敗者。司馬遷因李陵一事而受腐刑,於其身心都是極大的屈辱,「禍莫憯於欲利,悲莫痛於傷心,行莫醜於辱先,而詬莫大於宮刑。」可是因為《史記》未成,壯志未酬,所以才不敢言死。正因司馬遷忍辱負重不言輕生,才有《史記》這本曠世史學出現,影響後世深遠。

積極面對逆境才成功

司馬遷面對極大的失敗和挫折,難免有灰心失落之時,但最後都能正面積極地回應和面對,從而轉化逆境,成為千古傳誦的史學家。回看現今社會,單一的主流價值看似無限膨脹,讓其遠遠凌駕於其他價值之上,令大家容易產生一個錯誤的思慮,以為路只有一條,若表現未能符合主流價值的期許,便容易感到失望挫敗。

路,從來不止一條,每個人也可有自己的人生取向,追求不同的人生價值。「雞蛋,從外打破是食物,從內打破是生命。人生亦是,從外打破是壓力,從內打破是成長。」古人如是,今人也如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