逆境求存:孔子教你抗壓

近日,莘莘學子欠缺抗逆力的事件備受關注,其實,不少成功人士在年輕時,都得面對重重逆境,而最能引起同學共鳴的,竟是與他們相隔二千多年的孔子。
我們習慣稱孔子為聖人,萬世師表,卻沒想到,孔子年少時,也得面對家庭破碎,一貧如洗,工作看不見前景的逆境。就讓我們看看少年孔子是如何克服重重障礙吧!

母死找不到父親墓

孔子出生不久後,父親便去世,母親帶他離開父家,過相依為命的生活,可是,孔子母親在他十六七歲時也離世了。
《史記.孔子世家》說:「孔子母死,乃殯五父之衢,蓋其慎也。陬人輓父之母誨孔子父墓,然後往合葬於防焉。」孔子想把父母合葬,但不知道父親葬在什麼地方,所以便把母親的靈柩停在「五父」這街道上(五父,地名。衢就是大街)。

幸好,陬人輓父的母親告訴了孔子他父親的墓地所在,孔子才可把父母合葬。孔子母親遷離夫家,不告訴孔子父親埋葬處,孔子欲合葬父母時,也沒找家人幫忙,可見孔子與父家甚為疏遠,也正因如此,孔子自少便過貧困的生活。

孔子在《論語.子罕》中說:「吾少也賤,故多能鄙事」,「吾不試,故藝。」孔子沒有因家庭破碎,出身貧賤而放棄自己,相反,他默默地做卑下的工作。縱使他不被任用(不試),但仍努力向上,最後便因此而精通各種技藝。孔子也說過:「吾十有五而志於學」(《論語為.政》),「入太廟,每事問。」(《論語.八佾》)孔子雖沒有接受教育的機會,但仍在十五歲時立志自學,並且不恥下問,結果學問比任何人都大。這種在逆境中迎難而上,虛心求學的精神,十分值得現今青年人好好學習。

努力盡責 升為管理層

《孔子世家》又說:「孔子貧且賤。及長,嘗為委吏,料量平;嘗為司職吏而畜蕃息。由是為司空。」原來孔子曾當過管理倉庫的小吏(委吏),也當過管理牧場的小官(司職吏),但他在自己崗位上努力盡責,出納錢糧十分公平(料量平),牛羊等牲畜的孳生也十分繁盛(畜蕃息),結果得到管理層信任,被擢升為掌管工程的「司空」。

根據歷史記載,孔子之後更被升為大司寇,處理國家政事。在他的管治下,國家十分和諧,「男女行者別於途,途不拾遺。」(《史記》)原來當一個人不因職位低微而自暴自棄,在看不見前途的日子中仍然刻苦自勵,最終會有被人賞識的一天,這豈不正是十年窗下的學生們的強心針嗎?

孔子出身卑微,沒有讀書機會,少年時做的工作也不見得光彩,然而,他卻因此珍惜每個學習機會,視工作為人生不可少的磨練,最後才能一展抱負。孔子以「發憤忘食,樂以忘憂」(《論語.述而》)來形容自己,同樣,今天的青年人若能發憤讀書,並在讀書及工作上找到樂趣,抗逆力就必然提高,前途也必然更加璀璨。

啟事︰上期專欄文章《讀〈滕王閣序〉學四六駢文》,作者應為香港浸會大學國際學院講師邱月兒,特此更正,謹此致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