歇後語過時失傳 誰識安倍外叔公?

跟修讀粵語課程的學生談到近日有關「廣東歇後語快要失傳」的報道,隨即談到「語言生命」的話題。語言文字的出現與消亡,是很自然的。語言文字是我們生活裡的主要溝通工具,能用得上它,它便有生命力。反之,則自會遭人遺忘,慢慢消亡也。而且,不單廣東的歇後語會失傳,其他地方的方言,命運相信也大抵相同。

失傳的原因很多,主因應是構成歇後語的事物,已因着時代發展而消失,繼而欠缺了日常共同經驗。現代人如不知道那些事物,那它們在歇後語中便失去了傳意的功能。而整句歇後語也因此難以再起傳情達意的作用,試問,這怎能再生存下去呢?

日本首相 左騰右騰

該報道所舉的例子,如「日本郵輪」,歇「次早丸」(諧音「遲早完」)、「日本首相」,歇「左藤右藤」(諧音「左騰右騰」),似乎都頗有問題。其中的次早丸,一般相信根本並無此郵輪,與「右藤」一樣,都是編出來湊上去的。

至於「左藤」,日本近代確有一位叫佐藤榮作的首相,但他的任期在上世紀六十年代中至七十年代初。雖然任期長,兼且是現任首相安倍晉三的外叔公,但還記得他的人肯定很少,特別是八十後的。既不知道「次早丸」或「左藤」;而即使知道,也未必會想到推想的過程,還要用上諧音雙關,那這些「歇後語」如何能起到傳意的功能呢?

北角對下 約人例遲

因此,不認識「麗池」既是今天鰂魚涌一帶的舊稱,又是在戰後曾赫赫有名的夜總會(北角)的話,則無論你的歇後語前提部分,用「北角對下」或「北角夜總會」,都難以讓人明白到你是在暗暗的罵人「例遲」(「麗池」的諧音)的意思。

正如不懂賽狗的便難以猜到「電兔」是歇「引死班狗公」;不熟街市行規的當然不明「鯇魚尾」歇的是「搭嘴」;連「忽必烈」是誰也不知,如何知道它歇「吞金滅餸(宋)」呢?

這樣的現象亦不只在歇後語,我們經常錯寫按部(誤作「步」)就班、莫名(誤作「明」)其妙、鋌(誤作「挺」)而走險等,也不就是因為不認識當中的事物嗎?此所以仍是說,語言就是生活、知識和修養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