孤兒寡母遭趕走 刻苦自學有所成

我們常稱孔子為「萬世師表」、「至聖先師」,但卻不知道,孔子其實一生坎坷,單是他的出生,就已經頗有爭議性。

孔子的童年並不光彩,司馬遷的《史記》說:「紇與顏氏女野合而生孔子」(《史記.孔子世家》)。「野合」二字,令後人對孔子的出生有不少聯想。有人認為,「野合」是指野外媾合,也有人認為孔子父親叔梁紇當時已66歲,但孔子母親顏徵在只有15歲,他倆的結合於禮不合,故為「野合」。當然,亦有學者提出「野合」乃當時春祭的習俗,並無不妥,但無論答案是什麼,孔子的童年都是悲慘的。

孔子3歲時,父親逝世,顏徵在沒有了依靠,結果被趕了出來,此後孤兒寡母,便過着貧苦並遭人白眼的生活,所以孔子才會說:「吾少也賤,故多能鄙事。」(《論語.子罕》),孔子的家庭破碎了,為了養家,他不得不從事卑賤的工作,也因此,他並沒有接受正規教育的機會。孔子17歲時,母親亦因長期抑鬱而早逝,孔子的童年極不快樂。

游說齊國 阻於晏嬰

然而,孔子沒有放棄,他刻苦自學,終於學有所成,為人所認識,甚至有了學生。這時,他希望撥亂反正,令春秋亂世可以早日結束,於是他四處游說國君,但卻沒有國君願意用他的主張來治國。

齊景公希望重用孔子,但卻被大夫晏嬰阻止:「夫儒者滑稽而不可軌法;倨傲自順,不可以為下;崇喪遂哀,破產厚葬,不可以為俗;游說乞貸,不可以為國。自大賢之息,周室既衰,禮樂缺有間。今孔子盛容飾,繁登降之禮,趨詳之節,累世不能殫其學,當年不能究其禮。君欲用之以移齊俗,非所以先細民也。」(《史記.孔子世家》)

晏嬰指責儒生只會說漂亮話,不受約束,性格驕傲,自以為是,不肯俯就他人,又主張厚葬,令人不惜傾家蕩產,而且儒家主張的禮樂也煩得沒有人能明白,故只能靠游說,當食客混日子。齊景公聽後,便決定不用孔子。孔子只得無奈地回到魯國。

治理魯國 得罪人多

在魯國,孔子以禮治理中都宰,令「男女行者別於途,途不拾遺」(《史記.孔子世家》),魯定公也欣賞孔子,升他為大司寇。孔子發現當時的三個大家族擁有自己的城邑,並且發展軍事力量,孔子為了國家穩定,便建議拆除這三個城邑的城牆,史稱「墮三都」,但三位大夫都不願意合作,而且孔子亦因此開罪了有勢力的人士,令自己的仕途更為艱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