易安填詞多離愁 國破家亡思故土

李清照(公元1084 – 1155),號易安居士,為北宋著名詞人。父李格非為著名的學者及文學家,其時為官至禮部員外郎;母為狀元王拱辰之孫女,並具文學修養。如此充足的教育條件,滋養李清照日後的文學成就,就如王灼於《碧雞漫志》所言:「易安『自少年便有詩名,才力華贍,逼近前輩,在士大夫中已不多得。』」

詞人在十八歲時與太學生趙明誠結縭,趙為金石學家,同時喜收藏文物。夫婦二人情志喜好相合,為文壇史上不可多得之佳話。

以南渡為界 前期想夫君

李清照的創作歷程,大略以南渡為分界。前期每每書寫離愁情思,而後期則結合個人經歷與國運,常以國破家亡、思憶亡夫及流離思故土等入詞。李清照的早年心境,從她筆下的《浣溪沙.繡面芙蓉一笑開》即可窺見一二:

繡面芙蓉一笑開,斜飛寶鴨襯香腮,眼波才動被人猜。
一面風情深有韻,半箋嬌恨寄幽懷。月移花影約重來。

此作大概寫於李清照新婚後不久。上片所寫的女子,面容討喜:繡面指妝容打扮漂亮、芙蓉(即荷花)比喻人長得好看。寶鴨指髮釵造型,「斜飛」一語既展示髮飾樣態,同時也映襯女子的臉龐(香腮),清晰表現了主次之別。以物喻人,兩者交錯無間;繼而直接描寫主角眼珠轉動,教人好猜詞中人之情思。下片續抒思念,以「一面」對照「半箋」,信箋寫的,是滿懷的閨情──提筆相約情人,在月色照灑、花影隨之徐徐移動的夜裡重聚。

靖康離家鄉 趙明誠病故

時間移至作者南渡之後。經歷靖康之變,李清照與趙明誠的家鄉青州府失陷,大量書畫古物藏品被焚;其時徽、欽二帝遭廢,高宗於南京即位。李清照隨夫南遷,及後趙明誠病故。國破家亡,令李清照倍受打擊,《菩薩蠻.歸鴻聲斷殘雲碧》為此一時期的心情寫照:

歸鴻聲斷殘雲碧,背窗雪落爐煙直。
燭底鳳釵明,釵頭人勝輕。
角聲催曉漏,曙色回牛斗。
春意看花難,西風留舊寒。

上片以「歸鴻聲斷」開首。傳說鴻雁能傳遞書信,但詞人聞其聲斷,指雁群漸次於殘雲之間消失,還是無法接過來自家鄉的隻字片語。此外,另邊窗外看到飄雪,室內只有薰爐生煙,陪伴詞人當刻的寂寞心境。畫面由上空移至櫺下,再轉至屋裡的香爐,再來就是髮釵,讓人可隨着詞意,想像由遠而近的不同畫面及焦點。

作品描寫的時序,應屬冬盡春初;新歲講究團聚,詞中人倍感思親。主角大概沒有睡好,或徹夜無眠,故在天快亮時聽到報曉的畫角及計時的滴漏聲;而曙光和牛斗星彼此交替,即循視覺點明時間。末句「春意看花難」看似難解,但若結合「背窗雪落」、「西風留舊寒」來看,就可得知餘寒尚未消失。

在原本讓親友聚首的初春,詞中主角杳無故鄉音訊,加上寒意猶在、未見花開,足見易安南渡後的寂寥零落。不論是詞人前期所寫,還是後期所書,皆能看見李清照擅以細膩的觀察,循多變的視點和聲音來一步步描畫心中所想,筆法尤為深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