建立內在價值 在新時代覺醒

哲學大儒成中英先生在《新覺醒時代-論中國文化之再創造》一書提到,人類正身處巨大的時代變化之中,社會潮流、客觀現實都不會因為人的意志改變而逆轉。要能使人處此而臨危不亂,讓人面對洪流而不隨波逐浪,我們必須建立人內在的價值,從而激起人在新時代之中的覺醒。

覺醒不易,由迷到悟並非一蹴而就,人性的黑暗、思維的習慣往往製造了重重障礙。《列子.楊朱》提及人之所以不得休息,是因為四種人生追求:為了長壽、為了名譽、為了地位、為了財貨。為了長壽因而怕鬼;為了名譽因而怕人;為了地位因而怕權威;為了財貨因而怕刑罰。

樂天知命 決定命運

人所追求的目的都受客觀事物所制約,令人或者好過,或者不好過。回過頭來思考,樂天知命,放手名譽,不戀棧地位,不貪圖富貴,則不必和天下對抗,決定命運的人只有自己。這些人生目的,在列子看來都是外在的,都非人可以自由駕馭,更非人可以強求。不作追求就代表自由了嗎?自己是否就能決定自己的命運?列子把人性看得更深沉。

列子跟着說了個故事:話說宋國有個相當貧困的農夫,冬天時只穿麻布衣裳,只能勉強捱過寒冷。春天來了,農夫因為下田工作,在太陽下曝曬,忽然覺醒。因為有了冬天寒冷的經歷,這溫暖令農夫想到在天穹下,竟有如此溫室,就像人在嚴寒穿着絲棉皮革一樣。農夫珍惜這一刻經歷,就對妻子說,背着太陽的溫暖,沒有人真正知道,我要獻上給國王,一定會重重有賞。

同鄉知道這件事,就對農夫說:以前有個人喜歡吃大豆、胡麻莖及芹菜,並向大家推介這些美味珍品,怎知富有人家拿來吃,卻吃得口痛肚子疼。認知的閉鎖、自身的偏見、思想的局限,都對覺醒以及發展造成傷害。

成中英認為新時代的覺醒有五個方面:對宇宙自然認知上的覺醒;對生命與文化感悟意義上的覺醒;對社會發展與道德建設的覺醒;對政治與經濟新涵義及相互作用的覺醒;對中國哲學在新科學宇宙觀建設或科技發展上的覺醒。

農夫的經歷,是否就是一種覺醒?同鄉的一番話是否又是另一種覺醒?辨識自己,認清方向,建立人內在的價值用以接受新時代是覺醒的標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