埋藏在姓名背後的密碼

學期伊始,老師都會翻閱「點名單」,認讀一下學生的名字。欣、傑、兒、霖都是常見的,但也有一些冷僻的,甚至可能是自行造字或借用異體字,例如:昰、鍏等。不論常見或冷僻,中國人的名字背後都隱藏著一些「密碼」,而這些「密碼」正正反映中國的文化。

姓名,可以分為姓和名。姓氏是與生俱來的,代表著祖先血脈的承傳,不可篡改。唯有名字可以因應個人喜好而命名,期望達致趨吉避凶,一生順遂。姓名伴隨我們一生,所以命名時,一般會重視名字的形、音和義。

形者,即體態美。字形搭配,須講求平衡,呈現視覺美,字形結構不可重複。例如:「羅」是上下結構,取名時可以考慮左右或內外結構。音者,即音韻之美。凡是讀音響亮鏗鏘、九聲錯落有緻,則易於傳播,也讓人易於記憶,惟屬相同或近似聲調的,例如:李利利,讀起來則較費力。義者,即意蘊。命名時,以名為教或自我期許,例如:興國、大成,應避免字義不吉利或不雅。很多女性喜以「茵」為名。翻查辭書,茵乃襯墊、草蓆。更甚者,「茵茵」更是古代烟花女子喜用名字,可見其字義高雅不足。

另外,最為人津津樂道的,莫過於術數了。姓名的吉凶,依據筆劃而定。透過計算姓名的筆劃,可得出所謂的「五格」。它分別為「天格」、「人格」、「地格」、「外格」和「總格」。這「五格」可以斷定名字的好壞,預測吉凶。「天格」仍指姓氏筆劃,把姓氏的筆劃數量加以一,得出總劃數。天格象徵祖輩、上司的關係。「人格」,把「天格」加以名字的第一個字的筆劃,得出總和。它代表人的心性、才華、能力等,為「五格」中最重要的一格。「地格」,則只計算名字的總筆劃數。它代表自己與配偶、子女和後輩的關係。「外格」,把名字的第二個字的筆劃數加一。它代表自身與同輩的關係。最後是「總格」,計算姓名的總筆劃數量。它代表人的一生際遇,但通常需待至晚年才知悉真偽。「五格」的筆劃數量,只要合乎中國人對吉凶的詮釋即可。縱然是凶,只視作提示,並無大不了。

慶幸今年學生的名字並不十分冷僻,只是覺得我這一代傳統中國人有點兒趕不上潮流。幾年前一位在港求學的法籍學生,入鄉隨俗的改了一個奇異的中文名──「激烈的海膽」,成為一時的話題。然而當今的國人,名字已不限於兩字三字或四字的常見組合。我的中國籍學生有姓「封雪」,也有取名「夢小琦」。未知將來會否有更具創意的名和姓出現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