為天王撲飛 為購票奔波

炒賣黃牛票成為近期香港的熱門話題,每逢有知名藝人舉辦表演活動,相關的門票馬上掀起炒賣(粵語俗稱「炒黃牛」),猖獗程度令不少天王、天團、粉絲及香港政府都十分頭疼,「撲飛」似乎已成為粉絲們的重要課題,粵語「撲飛」,普通話是「奔票」的意思;「撲飛」一詞,可簡單說成是到處找票,不過它又比買飛(買票)多了點形態描繪,是指為了購票而奔波,這就與普通話的奔票說法異曲同工,兩者都是為買票而花盡心思。

頻頻撲撲 走走趯趯

廣東話的「撲」字,除了帶有形態描繪的撲飛、撲水(到處籌錢)、撲料(想辦法搜集線索)之外,還有奔波的意思,像撲嚟撲去(跑來跑去)、周圍撲(到處奔波)、兩頭撲(兩邊跑)……等,這裡的「撲」與普通話的「奔」意思相同。

此外,粵語要表達四處奔波,還可以說成「四圍趯(dek3)」(四處奔走),廣東話「趯」有跑、逃跑、驅趕的意思,比方:佢成日內地香港兩地走走趯趯(他整天內地香港兩地來回奔波)。

至於普通話「奔」有兩個讀音,可讀成陰平聲和去聲,詞義略有不同。先談談陰平聲的奔,「逩,犇」都是與「奔」字音字義相同而字形不同的異體字,根據台灣教育部研訂的異體字字典,「犇」從三牛,會眾牛奔走之意,《玉篇》和《廣韻》皆作「牛驚」;《正字通.牛部》亦云:「同,牛駭群走也。」牛駭乃奔,故從三牛會意;現代漢語引申作動詞用,指人忙碌地往來奔走、緊趕或趕急事,例如四處奔波、日夜奔勞、水急速地奔流、奔喪;也可解作逃跑,比方奔逃;甚至作形容詞使用,指思想、感情、文章氣勢等的盡情流露,可說熱情奔放。

而讀去聲的奔,異體字「逩」,若作動詞有三種解釋:1.直向目的地走去;2.為某事奔走;3.年紀接近。依次舉例:1.那場頒獎典禮,很多人都是奔某某歌星去的;2.滿街都是黃牛,到哪兒去奔演唱會票?又或大夥兒還缺幾張票,我去奔;3.老王是奔70歲的人了,他總說這輩子沒啥奔頭兒了〔奔頭兒作名詞用,指經過奮鬥可以指望的前途〕,所以普通話慣用語經常會說「有奔頭」或「沒奔頭」,即有指望或沒指望的意思。

撲有輕拍意思

另外,根據香港中文大學人文學科研究所編整的黃錫凌《粵音韻彙》,讀「pok3」音的廣東話「撲」的詞語中也有撲打、撲粉、撲救和反撲,以及比喻花香「撲」鼻等,這幾個詞則與普通話「撲」字的用法相同。

不過,「撲」普通話讀作pū,還有表示撲打、輕拍的意思,例如老鷹「撲」着翅膀飛走了,或小明「撲」去身上的泥土,而廣東話則沒有這樣的用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