以火為喻 脫離困境

蘇格拉底的洞穴之喻和魯迅的鐵屋子譬喻,都側重在困境的描述,在困境中覺醒者要帶領迷失者逃離險境的種種憂慮。覺醒者如何把迷失的人帶離困境是個東西方關注的文化問題。

《妙法蓮華經.譬喻品》有著名的火宅譬喻,話說某國有位長者,擁有無數田宅、僕人和財富,他的大屋有五百多人住在其中。大屋其實已經很破舊,牆壁剝落,樑柱腐爛,就快塌下。一天,房子四周起火,火勢一發不可收拾,長者的三十個兒子還在大屋之中。

長者心想自己可以安穩地離開火宅,但是眾兒子仍在屋中嬉戲,不懂畏懼,雖然火已逼近,他們竟然沒有想離開大屋的意慾。長者又想,兒子年幼,貪戀嬉戲,一定要讓他們受驚,令得他們自己離開火場。可是眾兒子仍不肯相信,甚至不知道什麼是火,什麼是大屋。

投其所好 引離火場

長者知道兒子鍾愛各種玩意,於是投其所好,說大屋外面有羊車、鹿車和牛車,還說車上盛載各種有趣、新奇、稀有的玩兒可供玩樂,請他們立刻到門外去。眾兒子貪玩,就爭相離開火宅。

眾兒子到了門外向長者取羊車、鹿車和牛車。長者這時卻分別向兒子送贈一輛大白牛車,車廂空間寬敞,裝飾了各種珍奇寶貝。車廂內還鋪上竹席,放置枕頭。車子由白牛拉行,速度如風,眾多僕人、隨從、侍衛服侍在兩旁。兒子得到大牛車,遠超他們的預期。長者是個深思熟慮,懂得運用權宜之計的領袖。

以火為喻的故事,在《列子.黃帝篇》也有一篇,當中的領袖,則是個善良無知的農夫。

晉國有個貴族叫范氏,權傾朝野,兒子叫子華,得到晉侯的寵愛,擁有生死予奪的權力。他愛好招攬各方奇能異士,讓他們互相欺凌,鬥智鬥力。他毫不在意他人的生死,往往樂此不疲。上有好者,影響所及,成為全國風氣。

一天,貧窮的老農夫商丘開聽聞子華可以讓死者生,生者死;窮變富,富變窮,就好想投到子華門下。

子華的門生都是貴族,錦衣玉食,商丘開衣衫襤褸,門生看到他,就極盡挑釁和侮辱之能事,無賴至極。可是商丘開沒有發怒,眾門生拿他沒有辦法。門生後來心生一計,帶商丘開上高台,說誰人跳下去即賞他一百両金。眾人假裝蠢蠢欲試,商丘開信以為真,就由高台一躍而下。眾人以為奸計得逞,卻萬萬想不到商丘開竟身如飛鳥着地,安然無恙。

眾人以為那是僥倖,就又說河裡有寶珠,潛入水底即可獲得。商丘開二話不說跳進河裡,就又竟然找到了寶珠。眾人這時才覺得奇怪,子華見他有這樣的大能,就容許商丘開加入自己的門下。

專心一意 水火不侵

不久,范家的倉庫發生大火,子華吩咐商丘開進入火場,取回錦緞,取多少,就賞賜多少。商丘開多次出入火海,取回錦緞,身體絲毫無損。眾人大感驚訝,以為商丘開是懂得法術的人,向他請教。

商丘開跟他們說當初自己以為子華可以由窮變富,就來到子華門下,相信往高台跳下,跳進河裡可以獲得獎賞。專心一意去做,水火不能傷害自己。

眾人聽後,不敢小看和侮辱那些地位低微的人。孔子知道這件事後,對弟子說,至誠的人可以感動天地鬼神,縱橫天下。商丘開是個卑微的小人物,卻有大能,整頓了全國的歪風。

兩個都是覺醒者,長者盱衡全局,運用智謀教人脫離火海;商丘開卻直截了當,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,赴湯蹈火。火作為一個譬喻,究竟它是一個困境,還是一種洗練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