鄭愁予和賈平凹的名字,恐怕是給人唸錯得最多的作家了,至少在我耳邊聽到的是如此!難怪的,誰叫詩人如此浪漫的從《楚辭》:「目眇眇兮愁予」及辛棄疾《菩薩蠻》:「江晚正愁予」中取來這滿懷故土家國的「愁我」名字呢?讓人「美麗的錯誤」地誤讀作「給予」的「予」,也是很自然的。(編按:應讀作愁「余」)至於賈平凹的「凹」,錯讀成「凹凸」的凹或「坳」更是常有。雖然查閱字典,這字的第一注音正正就是讀作「蛙」,可是日常生活中,卻不常用呢!而如果再要一般非文學愛好者,去知道他的原名就是「平娃」,然後他如何將「娃」轉作「凹」,那就真是有點強人所難了。
在如今的網絡世界裡,輕輕鬆鬆的便可找到上述兩位作家名字由來的資料,故一般人錯讀仍可理解,但如果連語文老師也錯讀了,這倒不是鬧笑話,而是誤人子弟了。
起名有因由 紀念與願望
命名的學問很多,信命理術數的還要計算五行筆劃。但一個人的名字由來,無論父母輩命的,還是自己起的,主要的因由還是一分紀念和願望。就如門前有五棵柳樹而自號「五柳先生」的陶淵明;因在東坡種植而有所感悟的「東坡先生」蘇軾;因擁有藏書一萬卷、金石遺文一千卷、琴一張、棋一局、酒一壺,並預計餘生「老於此五物之間」的歐陽修,則自稱為「六一居士」。《岳飛之少年時代》一直以來都是香港初中的熱門選文,其中「生時,有大禽若鵠,因以為名」一句,成了許多學生認識名字由來和意義的啟蒙。
孩子有多重 斤數作小名
父母給孩子取名時的考慮真的很多。許多民俗,生怕孩子-特別是男孩子-養不大,給怪獸妖物拐去,故有時寧願替他們取個賤名,就叫阿豬阿狗好了。魯迅《風波》裡的村莊習慣也很特別,女人生下孩子,自然會用秤稱個輕重,看看孩子有多重的。這村莊人的小名,就是他出生時的斤數,於是,小說裡有九斤婆婆、七斤嫂子。愈生愈輕也就成了九斤婆婆痛罵世代日差的其中一個理由。數字也常見於取名,但《水滸傳》裡的阮小二、阮小五和阮小七三兄弟,為何分別叫二、五、七,是否中間的養不大?也曾引起過不少討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