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人愛白滑 男女皆敷粉

現代人偏愛淨白皮膚,常言「一白遮三醜」。大家可知古人對皮膚又有何要求?先看看以下的例子。《詩經.衛風.碩人》中提到「手如柔荑,膚如凝脂。」;《莊子.逍遙遊》中亦有「肌膚若冰雪,綽約若處子」之句。「凝脂」、「冰雪」都是形容皮膚質感細緻光滑,顏色潔白。

曹植《洛神賦》中形容宓妃「延頸秀項,皓質呈露」,「皓」就是「白」的意思。從形容美人的用詞中可發現,古人對皮膚的要求,與今天一眾女性講究的「白滑」無異。

愛美的心不分古今,也不拘性別。現代男性化妝漸趨普及,其實古代早有男性喜好敷粉。最廣為人知的可算是《世說新語.容止》中何晏的故事。「何平叔美姿儀,面至白;魏明帝疑其傅粉。正夏月,與熱湯餅。既噉,大汗出,以朱衣自拭,色轉皎然。」由此可見三國時男士敷粉為普遍現象,魏明帝才會有此懷疑。

化妝打扮以求美是人的本性,若加上外在的動力,則自然使人更著力於此了。《史記.佞幸列傳》中就記載了男性熱衷打扮的故事︰「非獨女以色媚,而士宦亦有之。昔以色幸者多矣。至漢興,高祖至暴抗也,然籍孺以佞幸;孝惠時有閎孺。此兩人非有材能,徒以婉佞貴幸,與上臥起,公卿皆因關說。故孝惠時郎侍中皆冠?鸃,貝帶,傅脂粉,化閎、籍之屬也。兩人徙家安陵。」有籍孺和閎孺的先例,難怪孝惠帝時官員都悉心打扮,塗脂抹粉。

鉛粉效果佳 但含重金屬

那古人到底如何把膚色變白﹖粉妝的主要材料有兩種,一是米粉,二是鉛粉。米粉,顧名思義,由米研磨成汁,經沉澱和曬乾而成。

鉛粉,又稱胡粉、鉛白等。據李時珍《本草綱目》中記載:「粉錫,解錫,鉛粉,鉛華,胡粉……鉛、錫一類也,古人名鉛為黑錫,故名粉錫。《釋名》曰:胡者,糊也,和脂以糊面也。定、瓦言其形;光、白言其色。俗呼吳越者為官粉,韶州者為韶粉,辰州者為辰粉。」

鉛粉的製作則極為繁複,據《天工開物》所載,先要熔化,削成薄片,卷作筒,置於木甑用醋薰蒸,成粉後再過濾,用前以水調和化成糊狀塗到臉上。因鉛粉的美白效果較佳,使用時亦更方便,故官商人家多喜使用。

早前報章報道,內地有人依據古籍,重新製作古代化妝品,亦發現鉛粉附力較佳,亦隱隱散發光澤。可惜美麗的東西往往潛藏危險,鉛粉亦然。鉛為重金屬,由鉛提煉而成的鉛粉亦含重金屬,長時間使用將會影響健康。

與其以有毒之物增添容色,倒不如仿傚楊玉環的姐姐虢國夫人,「卻嫌粉黛污顏色,淡掃娥眉朝至尊」來得更具自信、更合乎現代人「美」的標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