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史記. 孫子吳起列傳》記載了中外馳名且饒有趣味的歷史故事-《田忌賽馬》。故事出自司馬遷手筆,利用歷史事件的組織安排來寫人物傳記,用以陟罰臧否,是紀傳體的寫法。主角孫臏,是孫武後人,也精通兵法。
孫臏在魏國懷才不遇,與同門龐涓一起學習兵法,卻招龐涓妒忌。
龐涓設計陷害孫臏,不但令孫臏失去膝蓋,也讓孫臏受黥面之刑,讓孫臏沒法露面於人前。
後來,齊國使者來到魏國,孫臏秘密與齊國使者見面,齊國使者以之為人才,悄悄把孫臏運到齊國去。齊國將軍田忌很賞識他,就安置在其門下,賽馬的故事就在這背景下而來。
原來田忌不時跟齊王及貴族子弟賽馬,而且賭注下得很大。與其說是賽馬,更準確說是賽馬車,一輛車由四匹馬拉走。孫臏認為雙方馬匹勢均力敵,比賽時把馬分為上、中、下三等。孫臏成竹在胸,對田忌說會教他怎樣取勝,田忌相信孫臏,於是下了千金賭注。到臨場比賽,孫臏教田忌用自己的下等馬對付他們的上等馬,拿自己的上等馬對付他們的中等馬,讓自己的中等馬對付他們的下等馬。
比賽了三場,田忌敗了一場,勝了兩場,三局兩勝,贏得了齊王的千金賭注。後來田忌把孫臏推薦給齊威王,齊威王向孫臏請教行兵之道。
安排選手 成敗關鍵
《田忌賽馬》當中所提及的馬匹等級和馬匹比賽排陣的方式,與體育競賽的對抗比賽非常類似,安排選手對陣的策略是成敗的重要關鍵。加上是小學和中學的讀文篇章,文章於是引起熱議。
就現時所能看到的數百篇論文,除了語文教案陟罰臧否設計,討論《田忌賽馬》在數學運算上的跨學科論文也委實不少,中西方學者同時對馬匹排陣非常感興趣。
孫臏安排下、上、中等馬對抗對方上、中、下等馬,先敗一局然後反勝兩局,其間所可能的排列方式和概率,是數學科所處理的課題。由數學的概率所引出的策略安排,最優的排陣策略等課題,是在運籌學中,博弈論和對策論的範疇。想起《田忌賽馬》,就會令人想起博弈和對策,怎樣作策略安排最能穩操勝券是學者共同關心的話題。
有學者認為,「先敗一局,反勝兩局」的策略,是犧牲部分成就全體,或者是犧牲短期目的,達至長期目標的做法。在機構的決策之中,資源分配、人事部署,以至技術的投入,都需要權衡利害得失,甚至採取折衷的方式,才能完成既定的產能。
也有學者認為,依據中國《道德經》看來,孫臏是「將欲歙之,必固張之;將欲弱之,必固之;將欲廢之,必固興之;將欲取之,必固與之」。意思是想要收斂,必先擴張;想要削減,必先加強;想要廢除,必先抬舉;想要奪取,必先給與。以退為進的道家思想,與孫臏的思想是一致的。
此外,也有不少學者、教育工作者認為田忌在比賽中得勝,是因為孫臏不依循比賽規則而來。(二之一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