賽馬破壞規矩 作戰出奇制勝

有不少學者、教育工作者批評田忌之所以在賽馬中獲勝,主因是其軍師孫臏不依循比賽規則,把下等馬充當上等馬,上等馬充當中等馬,中等馬充當下等馬,以這樣的安排出賽,欺騙對手,無視體育精神,破壞共守的信約,從而獲勝。上等馬對上等馬,中等馬對中等馬,下等馬對下等馬,同級較量,正如在拳擊比賽之中,重量級、中量級和輕量級分等有序,在公平原則下比拚,體現人類競技的精神價值。社會最不想看到遵守規則的人期望落空,破壞規則的人反而獲得勝利。更有教育工作者引述嚴復說:「始於作偽,終於無恥。」嚴厲批評孫臏欺騙賽制的不道德行徑。

「田忌賽馬」是司馬遷寫孫臏事跡其中的一部分,載於《史記.孫子吳起列傳》。司馬遷介紹和評價孫臏,先後運用了三件歷史事情:「田忌賽馬」、「圍魏救趙」和「馬陵之戰」。通過這三件事情,凸顯孫臏的堅忍和才智。先由孫臏受龐涓所害,失去雙足和毀容說起。孫臏雖有軍事才能,失去雙足令他不能站立,作為軍事領袖,怎能指揮若定?司馬遷利用田忌賽馬一事,鋪敘孫臏的軍事謀略,讓孫臏的才智漸露頭角。用遊戲來類比行軍,常時敗陣,卻因為改變馬匹位置而反敗為勝。

在戰國時代,羅致軍事人才是各國亟需開拓的項目,往往是國家生死存亡的關鍵。齊王給千金予田忌,是醉翁之意;起用孫臏,是伯樂遇千里馬之舉。

抓住要害 解開問題

「圍魏救趙」寫魏國攻打趙國,趙國向齊國求救。齊國想任命孫臏為主帥,但是孫臏自知身體限制,所以替田忌做軍師,坐在車裡,謀劃對策。

田忌想派兵救趙國,孫臏卻認為:「想解開絲線的紛繁紊亂,不能握着拳頭生拉硬扯;想解除毆鬥的困局,不必魯莽加入參與毆鬥。」要抓住對方的要害,問題就會自行解開。

孫臏看準魏國精兵已到趙國,魏國其實已經無力防禦,避實就虛,不如率領齊兵衝擊魏國,魏國必定回國自救。

這樣除了為趙國解困,更挫魏軍的銳氣,一舉兩得。田忌聽從孫臏的意見,齊軍與魏軍在桂陵交戰,魏軍大敗。孫臏的謀略果然奏效。

「馬陵之戰」寫韓國向齊國求救,因為魏、趙兩國聯兵攻打韓國。齊國以田忌為主將,孫臏為軍師,攻擊魏國首都,魏將龐涓知道後立即從韓國班師回魏。孫臏估量形勢,因勢利導:當時魏軍看不起齊兵,孫臏將計就計,佈陣讓魏軍誤以為齊兵的灶頭不斷減少,以為齊兵節節敗退。孫臏誘魏軍進入馬陵,馬陵道路狹窄,山路崎嶇,齊國在山上埋下萬名伏兵。

孫臏命人削去樹皮,在樹幹上寫上「龐涓死於此樹之下」並下令一看到火光照着大樹,就發箭向樹幹射去。當時,魏軍不知有詐,走進狹道,還未看清樹上的文字,萬箭已經齊發,魏軍大驚,潰亂已成敗局,龐涓自刎。以逸待勞,佈陣困敵殺敵,孫臏因此名揚天下。

司馬遷利用上述三件事情評價孫臏,由遊戲策略到軍事謀劃,重在表現人物的堅忍力和策劃力,始於龐涓,終於龐涓。萬料不到,孫臏的軍事謀略被收入後來編定的《三十六計》第二和第四計之中,而他的賽馬戰略在跨學科的討論上大放異彩,中外馳名。(二之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