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文不古,更非已死!它的生命力仍很強,甚至仍活在我們的日常語言中。
大部分的成語都是來自古代的神話、歷史故事,或詩文語句,這是許多人都知道的。快過年了,一些較傳統的揮春內容,恐怕會讓一些人看得一知半解,有時也叫人弄不清確切的意思,如常見貼在商戶大廈門前的「恭賀春釐」中,「春釐」就是「春禧」。還有「日進斗金」,聽不明白的,還會誤把「斗金」當作「豆金」。其實「斗」是計算容量的單位,一斗為十升,也可以「斗」為「勺」,指一勺滔水器具的數量。
不過,有些字詞,今天仍慣常用其古意,相信許多人用了,也不知是古意來的,「假」字就是其中一個。「假」字古意有「借」的意思。這詞義在白話文仍常見,「假」什麼酒樓、會堂來舉行婚禮、畢業禮、頒獎禮等,是今天的請柬、邀請信等常用套語。「逼宮」也很常見,無論那位領導人是否有「宮」,總之他被黨人趕下台,報章都常用逼宮一詞來描述。英國首相住的只是大宅,但文翠珊早前險些被黨人逼她下台,報章雜誌也一律用「逼宮」一詞。
個人認為常見,但隨時連中文老師都考起的古語,是「爰泐貞珉……謹識」。這話的意思是「於是(爰)(把這件事)刻(泐)在美好(貞)的玉石(珉)上……(某某)恭敬的記下(識)。」
說考起中文老師,因為這話其實主要見於碑文,故即使不認識,也是可以理解的,但又說這話常見,是因為碑文在今天仍很常用常見啊。碑文是在建築物、工程建好完成時,作為紀念的重要文字。須請人寫好、刻好,選好位置放好後,再擇日請當地政要及與工程相關的重要人物來開幕。這儀式,即使在今天相當西化的香港,仍是很常見的。因此,大家可以在許多大廈、會堂、學校,甚至運動場、公園、水塘等,都會見到。
古文,根本就是現代漢語裡的一分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