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氣溫高達三十多度,走在街上,熱得令人頭昏腦脹。隨手在街邊買了一把「袖珍」電風扇,塑膠手柄上印了多啦A夢的樣子。電風扇啟動後,涼風不至,一股馬達燒焦味卻撲面而來。霎時,尋找摺疊扇的願望油然而生。不過,要買到一把古雅的摺疊扇可謂難矣。在香港街邊可以買到的摺疊扇,其扇骨和扇面一般都是塑膠合成物,真是索然無味。
Author: 陳漢文
古代的「面書」——題壁詩
清代孫洙所編的《唐詩三百詩》可說是最廣為人知的唐詩選本。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,我們隨手便可從網絡上下載電子版《唐詩三百詩》。然而,在印刷業還不是很發達的唐代,唐代人是從什麼途徑讀詩看詩?詩歌在民間是如何流傳呢?
傳統文人的理想生活
前一陣子,我去了日本京都大學研修中文。中文研究室位處文學部七樓,窗外一片青蔥,遠眺大文字山,確是問學的好地方。於是,每逢星期三下午,我與研究室的同學在文學部的圖書館舉行讀書會。有次我們翻到南宋方鳳(1241-1322)的〈答仇仁近〉詩。全詩用字淺白,表現對山林之趣的嚮往。其中有言:「竹徑鳴騶斷,芝壇野鹿多。」第一句似乎寫清幽,第二句以道教文學常用的芝壇、野鹿意象賦予作品隱世意味。方鳳為什麼要以「鳴騶斷」寫清幽? 我們最初解讀其為馬嘶叫之聲漸落,故有清幽之意;不過與下一句超然物外的神態不合。這兩句詩的用字雖然淺白,但是我們未能把它讀得透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