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本細讀是文學欣賞的基本功。在課堂上閱讀作品的時候,老師常常會引導同學注意文本各部分的細節,以及它們之間的連繫和呼應。如果作品有不同版本,老師也會教同學注意各版本之間微細的差異和它們各自的不同效果。
Author: 郭詩詠
自由的「黃金時代」
許鞍華的新片《黃金時代》上映,這部有關中國作家蕭紅的傳記電影,在文學界再次捲起了一股「蕭紅熱」。蕭紅出生於1911年端午節,與民國同年,她一生漂泊的經歷,可說是民國離亂的縮影。難怪過去提到「民國範兒」,不少人都會想起這位女作家。
借落花生喻己 詰問港殖民地教育
《談起許地山,相信大家都會想起他的著名作品〈落花生〉。在這篇散文中,許地山借落花生說明自己心目中的理想人格。落花生外形樸實、毫不起眼,它不像蘋果、桃子、石榴那般好看,沒有鮮紅嫩綠的顏色,也不在枝上炫耀果實。反之,落花生把果子埋在地下,人們必得等到接觸後,才能知道它有沒有果實。由是,許地山說道:「所以你們要像花生;因為它是有用的,不是偉大、好看的東西......那麼人要做有用的人,不要做偉大、體面的人了。」
「雨巷詩人」在香港 身陷囹圄不言棄
自1928年在《小說月報》發表《雨巷》一詩起,戴望舒(1905-1950)就以「雨巷詩人」的稱號留在讀者的心中。「撐着油紙傘,獨自╱彷徨在悠長、悠長╱又寂寥的雨巷,╱我希望逢着╱一個丁香一樣地╱結着愁怨的姑娘。」詩中的主人公既寂寞又溫柔,使許多讀者心生共鳴,一起渴慕着那個「丁香一樣的顏色,╱丁香一樣的芬芳,╱丁香一樣的憂愁」的姑娘。
語言思維 孰先孰後?
一般人會認為,我們先思考而後用語言來表達,但實情是,沒有語言,我們根本無法思考。人類的思想和概念,是由語言或其他符號系統來賦予形式的。但當你說:「我的心情無法用語言來形容」的時候,你已經在用語言來形容你的心情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