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學理論中的「後」思考,批判大眾認同的文化觀念,質疑主流意識形態的「常識」。例如,殖民主義一直向被殖民者灌輸宗主國的價值觀和思考模式,透過優越感和同化手段令他們日益疏離自身的本土文化,以致殖民者退去後,被殖民者在政經文化各方面的發展,仍受西方約定俗成的文化思想和傳統價值體系所影響。值得注意的是,當西方這套經營模式移植到東方時,兩者在現實執行、持續運作、大眾認受等各個層面上,必然有所落差,甚至產生許多矛盾(諸如民族意識、歷史尋根、本土性等)。
Author: 鄭瑞琴
「後」理論提質疑反思
這學期教「當代文學理論與中國文學」,發現同學最容易混淆的,就是文學理論中的「後」思考。其實,後結構、後殖民、後設等理論中的「後」,皆不只是簡單地指向先後次序的「後」,而是對前一個相關理論的反思、質疑,甚至顛覆。
頌牛頌馬少頌豬 以貌取人笑八戒
「豬」一身是寶,幾千年來給人類的貢獻極大極多,可是在人類美醜的價值觀下,卻遭受到極不公平的對待。頌牛頌馬等的詩詞很多,但寫豬的卻很少,這大概是詩人和知識分子只能走入牛棚,很少走進豬欄,難以借景抒懷。
古文活力強 今人依舊用
古文不古,更非已死!它的生命力仍很強,甚至仍活在我們的日常語言中。
水上人上陸 經歷成歷史
香港歷史從小漁村開始,水上人家作為香港的原住民之一,正是重要的歷史見證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