回想自己讀大學時,某教授曾於課堂上分享他於大學時代上寫作課的經驗。他的老師(師公)經常在課上要他們批改詩作,於是,每位學生都用盡了老師教的詩歌寫作技巧和理論,細細指出那些詩作的各個問題來。但他們後來才發現,那些被他們改得體無完膚的詩作,原來都是一些大詩人的作品。
Author: 鄭瑞琴
當中國文學遇上西洋科技
「科學」一詞是借用於日語「science」翻譯,其實它最早的中文翻譯是「格致」,以《大學》「致知在格物,物格而後知至」之理來統攝天文、地理、化學、科技這些「形而下學」。究竟中國如何透過「格致」與西方接軌呢?晚清時期,西學東漸,讓中國人對西洋科技趨之若鶩。在芸芸科學範疇裡,最富吸引力和象徵性的,必是跟「飛翔」有關的航天科技。
語言美學 身臨其境
教寫作班的時候,經常談及「如何思考?怎樣敘事?」的課題,當然,這也牽涉到敘事學提及的敘述者、敘事觀點、敘事層次等元素,但其實,學生最易忽略或最難做好的,大多是敘事語言的運用。
「意象」時時見 考試不簡單
「比興」是中國自古至今,文學作品裡常見的手法。這個術語,今天也許會叫一些同學感到陌生;換一個大致能對應的叫法:「聯想」、「意象」,同學該會易於明白。
輩分分明 長幼有序
有時收到學生的來信請求某事,劈頭便說「我、本人」要怎樣怎樣,叫我這個不很講「師道尊嚴」的老師,也讀得不大舒服,因為「本人、本校、本會」等自稱當中「本」字,在現代漢語中是沒有尊卑之分,只表明身份,完全不顧體面禮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