又到學期末了,同學們在埋頭苦幹撰寫學期論文時最常問道:「老師,論文如何才有新意?」其實,學術論文要出新意是老生常談,無論是大學生的期末習作,抑或是教授們的期刊論文,「新意」也是一個重要準則。然而,文學研究,尤其是古典文學的研究,千百年來,很多作品已給討論得「淋漓盡致」了,如何才能得出新意呢?對於這問題,我通常會用以下的例子鼓勵同學說:「對於古典文學研究中的許多大課題,要有新看法確實不易,但如果只就個別文本作品提出新觀點,或許會簡單一點,只要心思夠縝密,研究有耐性,就不難會有新發現,那管只是一字一詞的新解釋,已經不錯了﹗」
Author: 曾智聰
魏晉屬「文學自覺年代」
對於飲食,現代人除了追求其味道外,還講究其賣相、營養、烹調時的器具、進食時的餐具及環境等。而因為這些要求,我們甚至有專門的飲食評論,如「米芝蓮」星級評審;更會設立專門學校以傳授技法,如法國藍帶廚藝學院。人們對食物的觀念由最初只求果腹充飢,到追求色、香、美、味,再進而研究營養比例等。這種觀念的發展,始自一種「美」的自覺。當社會日漸進步,人們意識到食物的功能不只在於維持生命,更追求色、香、美、味、營養等「額外」價值,使食物在充飢的基本功能上「增值」。這種「美」的觀念的自覺,對人類的飲食習慣影響很大,此後很多的菜式、器具、調味料、烹調方法、食評等都應運而生。一種觀念的自覺,對事物本質有一種徹底而且深遠的影響,中國的文學發展亦大概如此。
徜徉古典文學 描畫詩書人生
傳統與現代之間二之二
長於古典文學的五四作家又豈止上次跟大家介紹的胡適呢。還有以下兩位:
當古典文學遇上現代文學
傳統與現代之間二之一
中國語文科,不知從何時開始成為了同學們最「懼怕」的公開考試科目。聽說,近年補習行業中,中文科比英文科更吃香。而在中國語文科課程中,不少同學都認為文言文是難中之難。在課堂上一談到古典文學、詩詞歌賦,不少同學都會一臉擔心。其實,文言跟白話,差異有那麼大嗎?古典文學跟現代文學,界線又如此分明嗎?
《詩經》:古代的「勁歌金曲」?
現今不少流行曲的歌詞都與現實生活息息相關,早於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起,許冠傑就唱過很多諷刺時弊的流行曲,例如《半斤八》、《制水歌》等,都反映了當時平民生活苦況。近年,較為人熟悉的,如有諷刺減肥潮流的TWINS《士多啤梨蘋果橙》;講述父母子女溝通問題的陳奕迅《Shall We Talk》;講都市人因生活忙碌而忽略身邊所愛的古巨基《愛得太遲》等。這些都是現代人的「勁歌金曲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