香港最常青的電視劇集,一定是改編金庸武俠小說而成的電視劇集。不論是哪一個世代,是在境內還是海外,只要是華人,只要會看華語劇集,總有機會看過由金庸原著改編的武俠劇集或電影。
Author: 林嘉頴
做「好人」還是「真人」?
隨着現今社會進步,個人需要漸被關注,不同界別都提出,人們應聆聽自己的聲音,關注自己的需要,這樣才能有效管理自己的情緒,發展健康的人際關係。矛盾的是,從懂事開始,我們便不斷被灌輸各種知識及價值觀,需要為得到他人的認同而努力。文學反映人生,不少文學作品中的角色,便是為了要滿足別人的期待而迷失了自己,強迫自己做不想做的事,甚至偽裝成不是自己的人。
劉備託孤暗勒索 諸葛亮只能點頭
情緒勒索雖然最常出現於極不平等的上下關係中,但其實日常關係融洽者,也可能出現情緒勒索。如劉備與孔明可謂達到十義中的「君敬臣忠」,然而劉備臨終前於白帝城託孤,可謂情緒勒索的佼佼者。劉備於病危時召見諸葛亮,希望他能輔助太子劉禪:「君才十倍曹丕,必能安國,終定大事。若嗣子可輔,輔之;如其不才,君可自取。」
儒家與「情緒勒索」
人是群居動物,應如何與人相處,自古以來都是一門大學問。先秦儒家以五倫為中國主要的人際關係,並提出十義:君敬臣忠、父慈子孝、夫義婦順、兄友弟恭、朋誼友情,認為每個人若能各行其義,當能建構理想的社會人際關係。
文以載道為己任 知其不可而為之
(續1月13日期)
值得注意的是,犬儒的「獨善其身」與傳統儒家的「獨善其身」並不相同。儒家的獨善其身,是經過一番努力後的堅守本分。傳統儒家學者一方面強調天下有道,處事應有所為有所不為,於順境時更應以教化天下為己任;另一方面又明白世道多變,凡事未必皆如己意,於逆境時更可能幾經努力,但仍是有志難伸,可是他們仍應做好自己的本分,修養自己的品德,此即為「得志,澤加於民;不得志,脩身見於世。窮則獨善其身,達則兼善天下。」(《孟子.盡心上》)